古老的德州交通
解放初的德州市,共设四个区69个街道和村庄,去掉所辖的25个郊区村,城区有街道44个,部分是条石、蓝砖、水泥铺成的路面。
当时德州最长的南北路(现解放路),南起玉皇皋外、北到劳动街(现劳改队处)。它经由皋外、皋里、南关、马神庙角、枣市街、柴市角等到劳动街止,全长7公里多,其中自吊桥起到当铺街中部系条石的路面。
最长的东西路,西起老电厂北50米,东至博文中学(现二中)东。它经由北货场、新港街、盐店口、双桥洞子、山西会馆(现自强路)等,全长也超过7公里,而且路面是水泥的。
此外还有从东门横穿二郎庙、大西门里、大西门、剪子股、大竹竿巷、水馆驿、米市街、桥口街,从大运河直达景县的官路。
迎宾路的诞生
“迎宾路”南起东风路的德州长途汽车站,西临德州火车站,北至青年路,是出入我市的主要道路。
迎宾路的第一期工程是1958年开工的。它南起现东方红路(青年路)西头,北到原造纸厂南门。它的路基没有原形,完全是在居民区里,采用了拆迁民房、商铺的方式开出来的。
迎宾路在东方红路、迎宾路与火车站广场相通的三叉路口一直向北冲去。穿过“东南斜向西北”的城墙,接上了原造纸厂的南门。完成了第一期开拓任务。
迎宾路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在迎宾路东建了4座两层高的大楼,给搬迁户居住。南半部,即旧河海子东沿,向西垫了约两到三米。后来,人们在此建起了“织带厂”和宿舍等。有些居民也在此盖了房子,又将旧河海子挡了起来。所以,大运河故道的东岸,应在现迎宾路路基的西半部。
1988年前后,迎宾路第二期工程开始,这次是以扩建火车站广场为主。随之是第三期,即继续向南扩与东风路接头的工程。至此,南接汽车站、西临火车站的迎宾路,贯穿了德州老城西部的南北。
迎宾路的过去与新生
200多年前,现建设街西口处的迎宾路段,曾是德州繁华的客、货码头。大运河故道离古城的大西门仅80米,当时运河里舳舻蔽水,辐辏舟舫,岸上官员商贾、人流穿梭、客来客往。外地运来的粮食、生活用品,在此卸下运进城里,德州的土特产在这里装船运往外地。
虽然1734年,运河改道到现在的位置,少了些因运河而带来的繁华,但德州大西门是仅次于南门的商业繁华区域,津浦铁路通车后,这一带又一次迎来了新的繁华。
改革开放后,迎宾路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条市场繁荣、名副其实的迎宾路,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