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刘玉栋(左一)与施战军、刘照如、李纪钊合影。
刘玉栋作品
这些作品多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文的关怀,思想厚重,对现实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慢下来”的22万字
那些年,刘玉栋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非常顺利。在那个创作的高潮期,刘玉栋却有意识地选择慢下来,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相对于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复杂、人物更多,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刘玉栋说。不过,这对作家的要求会更高。于是,刘玉栋开始有些刻意地关注他的周围,并大量读书,为这部长篇小说做着准备。
而这部“慢下来”的作品,足足耗费了刘玉栋5年时间。 2010年初,长篇小说《年日如草》终于完成,发表在大型文学期刊《十月·长篇小说》第3期;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年日如草》是一部以济南为背景的小说,以出生在乡村的曹大屯与城市的融合为题材,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迁移到城市后,如何在城市生活和扎根,如何慢慢适应和融入一座城市的故事。小说直面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一部写“变”的小说,写城市之变,人心之变,价值观之变,写在社会巨大而复杂的变革中,个人普遍经历的努力和挣扎。
《年日如草》的创作过程并不顺利,稿子被推翻了两次后,他才有了写下去的感觉。“每一次都是写了四五万字,因为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写这部小说期间,只要不出差、不开会、不参加活动,刘玉栋几乎天天是白天坚持写作3小时,晚上坚持读书3小时。刘玉栋深有感触地说:“长篇小说要避免写得过快,因为写快了无法保证质量;也避免今天写10个小时,明天一个字也不写,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劳动。 ”虽然每个作家的写作习惯不同,但刘玉栋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我发现我在写作中的每一次变化,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就像一个人推开了这扇门,还想推另一扇门,他不是在寻找宝藏和通道,也许只是出于好奇之心,但他相信这个世界的丰富和深邃,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可能性,相信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刘玉栋如是总结他的20年的创作之路。
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发表和出版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9月12日,《大众日报》开始连载;2011年,第5期 《长篇小说选刊》转载;后又被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各大网站连载;中国作家网、《光明日报》、《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多家媒体或作报道,或发表评论和专访;入围中国出版集团2010年度当代长篇小说奖。 2011年11月,这部长篇小说又获得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近20年的辛勤耕耘,刘玉栋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天涯》《上海文学》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中短小说100余篇,多篇小说被转载、评介;出版长篇小说2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刘玉栋的小说先后两次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荣获第一届、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和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在评价刘玉栋时说:“刘玉栋用他秋后阳光一样的人文之暖,体恤艰难时世,温慰渐凉的乡情。机智性情和老实厚道交融相成,想象的轻逸使现实的沉浑更加触目惊心。他天赋敏感的内心、纯正的文学态度和持续提升的小说素养,让我们看到了正在氤氲生成的大家气象。 ”
“身,在外地,而心,未曾离开”
自17岁时离开家乡,刘玉栋一直在济南定居,然而家乡却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用他的话来说:“身,在外地,而心,未曾离开。”而这些,都已化作真挚的文字,融化在他的作品里。
就在采访的前一日,刘玉栋刚刚在齐河参加完一场“大众文艺讲堂”活动。活动中,他受邀担任首场讲座的嘉宾。对刘玉栋来说,家乡的需要就是号角,“若有召唤,随时归来”。
2007年,庆云县教育界出了一位模范典型——周主信,刘玉栋听闻他的事迹后激动不已,饱蘸真挚与热血,为其挥笔撰文。后来,周主信入选 “2007中国教育新闻十大新闻人物”,这背后饱含刘玉栋的努力。
如今在山东省文学院任职的刘玉栋,正负责年轻作家培养的相关工作,对于德州年轻一代作家及作品,刘玉栋如数家珍。他认为德州拥有一批优秀的“老作家”,亦拥有一批才华横溢、灵气十足的年轻作家,德州文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采访的最后,照例是为家乡题词的环节,刘玉栋略一思索,写下:“故乡,童年和梦想开始的地方,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