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生难以割舍的黄埔情
作者:王倩倩郭庆萍本报

图为1986年黄埔军校建校62周年纪念会合影,二排右一系骆锦灿。



  2014年,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年过九旬的骆锦灿格外高兴。自1938年考入之日起,他一直铭记“亲爱精诚”的校训。
  8月14日,位于德城区五环庄园小区的骆锦灿家,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骆锦灿黄埔军校时期的同学熊绪绂专程从济南来看望他,两位九旬老人一会儿抱头痛哭,一会儿又高兴得像个孩子。
  看到昔日黄埔军校的老同学,骆锦灿格外高兴。1938年,骆锦灿考入黄埔军校,成为16期一总队的一名学生。 76年来,像每一个“黄埔生”一样,骆锦灿身上总有难以割舍的黄埔情结。

国难当头,投笔从戎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了一年。此前一年,历经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在12月13日,南京失陷,已从广州迁到南京10年的黄埔军校,正式迁到了成都。
  当年17岁的骆锦灿,正在济南省立中学读书,裹挟在爱国学生南下的洪流中,他背起书包行李,和老师、同学们一道儿辗转河南、湖北、四川。
  1938年8月,黄埔军校汉口区招生,眼见山河破碎,血气方刚的骆锦灿心绪难平,决定投笔从戎,于是和部分同学坐船到武汉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黄埔军校那是很出名的,很多有名的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当时觉得想抗日就要进黄埔军校。 ”说起当年的决定,骆锦灿有些激动。
  不久,好消息传来,骆锦灿考上了。

奔赴抗日战场


  告别了熟悉的师长、同窗,骆锦灿被编入位于成都的黄埔军校总校16期一总队,主修通讯专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骆锦灿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操练,度过了两年的难忘时光。“有一次赶上日军轰炸,我们正在操练,眼看着炸弹轰炸了平民区,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骆锦灿说,读书的每一天,他们都盼着早日上战场,与日军决一死战。
  1940年12月,骆锦灿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第51军,先后担任少尉排长、中尉排长。骆锦灿随部队先后转战沂蒙山区和大别山一带,与日军打游击战。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骆锦灿兴奋许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骆锦灿回到济南老家。 1951年,骆锦灿考入省工业厅干训班,学习工业生产计划统计,学成后分配到德州,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预算。骆锦灿工作仔细,只要是他做的预算,银行特别放心,从来没出过错。

难忘“亲爱精诚”


  骆锦灿心地善良,虽然自己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只要有涨工资的机会,他总是让给别人,所以直至退休,他的工资只有48.5元。即使这样,对每一个黄埔同学,他都慷慨大方。
  骆锦灿的女儿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家里收到一封来自山西的信,寄信人自称是骆锦灿黄埔军校的同学,儿子出车祸去世后,儿媳改嫁了,还有一个小孙子要上学,希望骆锦灿能帮帮自己。看着信上工工整整的繁体毛笔小楷,虽然连对方是哪一期、哪个班都不清楚,骆锦灿还是给他寄去了50元钱。要知道,那时候骆锦灿的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元,平时都是女儿们交生活费补贴家用。
  上世纪80年代,一个黄埔校友路过德州,缺少路费,骆锦灿让他在家里住了好几天,临走时又给人家买了车票。不管是校友还是同学,只要路过德州,骆锦灿没有不管的时候,因为他始终记得黄埔的校训——亲爱精诚。
  1984年大陆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此后各省分会纷纷成立。 1986年,山东省黄埔同学会成立,骆锦灿当选第一届理事,并成为德州地区负责人。这张当年同学会成立时的照片,骆锦灿视若珍宝,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本报记者王倩倩郭庆萍本报通讯员杨志刚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生难以割舍的黄埔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