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恒昌与著名诗评家张同吾在桑恒昌诗苑。
桑恒昌与诗人贺敬之、文化外交官孙书柱合影。
2012年,桑恒昌在故乡旧宅。
不曾想,苦难很快降临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在校期间,因私下说了句对一位中央大员大不敬的话,桑恒昌被隔离审查。40多天他没有脱衣睡觉,随时准备被带走。不过万幸的是,桑恒昌的 “罪名”最终只被确认为 “怀疑”。然而这件事还是让桑恒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1967年毕业了,桑恒昌主动申请去最偏远的西藏服役,他想逃离人群拥挤和非议,他想用为国戍边的方式表达对这个国家的爱。
“刚去的时候,单单是从西宁到拉萨,就一连走了11天,白茫茫的雪原走一天见不到一个人影。”这注定是一段充满苦难与挑战的征程。桑恒昌还差点丧了命:有一次,桑恒昌带领一批复员老兵,翻越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遭遇暴风雪,漫天大雪在狂风的裹挟下,瞬间就掩盖了山峰和山谷,汽车就像海洋中颠簸的一叶扁舟。还没有领略过风雪厉害的桑恒昌刚一下车,就感觉厚厚的羊皮大衣像一张牛皮纸,自己像个风筝,眼看就要被大风卷走,幸亏汽车连长手疾眼快,从车厢中探出身子,一只手紧紧抓住车门把手,一只手用尽力气把桑恒昌从风雪中拽回车中,才救了他一条命。山下是通天河,过了河是兵站。本来1小时的路,走了10个小时。
常年严苛的生活致使桑恒昌的身体状况达到了极限,他染上了一种怪病,身体多处溃疡,包括眼睛、嘴巴等, “吃饭的时候就感觉每一个饭粒都是沙子,疼痛难忍。”经检查,他被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这种怪病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只得吃激素控制病情,且确诊后患者往往活不过两三年。于是部队带他回到内地,辗转各地治病。幸运的是,在一位济南中医教授的精心治疗下,桑恒昌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在西藏的艰苦生活、生死体验,让桑恒昌参透了天地生死,达到了和灵魂对话的高度,终于成为了一个诗做的人。换句话说,戍边西藏的经历拓宽了桑恒昌的艺术体验,将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厚重、深刻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成了桑恒昌诗歌的艺术底色。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读到对生命的哲思和面对苦难的不屈与抗争:
写给好友周晓峰 (节选)
我们曾用长牙的脚
一步一步啃过来
我们再用脚上剩下的牙
一步一步啃下去
火烛
火烛啊
请你告诉我
你是流完最后一滴泪才熄灭还是熄灭之后
依然在流泪
病情好转后,桑恒昌立刻申请回到西藏,然而再次踏上雪域高原后,他的身体又一次出现了溃烂状况。于是, 1973年,桑恒昌转业到济南瓷用印花厂,工作之余,他继续坚持诗歌创作。这期间, 《山东文艺》杂志恢复,桑恒昌便向其投稿,他的作品得到了时任杂志主编孔林、副主编苗得雨的赏识。1975年底,桑恒昌被调到 《山东文艺》杂志社工作,像一条奋进的鱼,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江河大川。1985年,他跟随孔林做了 《黄河诗报》的创建工作,后来,他成为这里的主编、社长。 2001年3月,因经费问题,这份报纸被并入了山东省地税局,桑恒昌在那里工作直到退休。
从20多岁到不惑之年,桑恒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他说: “我有时间就写诗创作,没工夫去老。”桑恒昌说: “我的职称是编审,诗歌算是我的业余创作。”而为了 “业余创作”,桑恒昌仅笔记就做了130余本,天赋与灵感之外,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师背后的勤奋与执着。
有人称桑恒昌为 “终身诗人”,对于这一称号,他笑着回应: “是不是终身诗人暂且不论为好,到终身的时候再说不迟。”
桑恒昌提倡 “情感写作”,把生活中受到的感动,化为诗篇,再去感染读者。入是感动,出是感染;情感是涵养,技巧是修养。他曾把这种观点写进自己诗里:
诗
诗是
从心里疼出来
在心上
生长着的文字
当像敬畏神明那样
敬畏诗意
又像追求真理一样
追求语言
桑恒昌坚信:诗歌一定会重返人类的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只要我们独守内心的宁静,以真善美的价值观去写,就会写出好诗,人生就会富有诗意。当诗融入一个人的生活时,他的人生也就朝着诗意的人生迈进了。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但心中不能没有诗,只有拥有一颗诗心,才会永远走在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上,人生才会有意义,有情趣。”
拜托了,蚂蚁兄弟 (节选)
当死神查封了我的呼吸上苍之手把我的命运抛弃
只剩下三分柔肠七分脊梁
在诗里
“故乡既是生命最初的牧场,又是最终放稳灵魂的地方”
自年轻时离开故乡,桑恒昌一直在远方漂泊,但故乡一直让他魂牵梦绕,并出现在他的诗里:
我的家园 (节选)
啊,家园
无论多大也要走出去
无论多远也要走回来
人不出去心出去
身不归来魂归来的
家园啊
我这辈子很少在你的上面
总会有一天
我将
永远在你的下面
这种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强烈。每逢春节、清明,他总会回到故乡,他说: “故乡的老屋倒了,成了废墟,但情感没有废墟,家乡给了我太多东西,总能够让我寄托思念。任凭后来走遍世界,会说英语、德语等各种语言,说得最地道的,还是从小跟着父母一句一逗学来的乡音;任凭后来吃遍各地美食,最喜欢的味道,还是人生初时,爹娘一勺一箸喂的味道。”
2011年8月13日,武城,全国、省内及本市文化名流齐聚这里,共同见证了一件文化界的盛事——桑恒昌诗苑开园。据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州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艳国介绍,这座由古贝春集团捐建的诗苑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独一无二的个人诗苑碑林,将桑恒昌50余年 “由血肉捏成的”精品诗作带回家乡,由多位书法名家题写后镌刻在奇石上。这既是桑恒昌对家乡的慷慨馈赠,也是家乡人献给这位大家的敬仰。
今年8月14日,山东省第七届国际大众艺术节开幕,诗意人生·桑恒昌作品诗歌朗诵会亦是节日的一部分,桑恒昌特意将这场朗诵会选在德州举行。 8月26日,德州大剧院,家乡人可以近距离聆听这位大师的故事,感受他的血脉与灵魂。
采访的最后,照例是为家乡题词的环节,桑恒昌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故乡
所有的村庄都有自己的乳名他们共同的大号
叫故乡故乡既是生命最初的牧场又是最终放稳灵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