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大家风骨诗意人生
——记著名诗人桑恒昌
作者:下转3版

桑恒昌(右二)与本报记者合影





  □本报记者 刘同江 尹滨 张晓航 任立松
个人简历
  桑恒昌,男,山东武城人,1941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曾任《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出版诗集16部,其代表性著作有:《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爱之痛》《桑恒昌怀亲诗选》《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年轮·月轮·日轮》《听听岁月》以及《来自黄河的诗》(中德对照)。诗作入编600多种选集和选本;270多首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韩、越文发表,并在国外结集出版。评论其作品的文章计500多篇,另有两部评论专著:《桑恒昌论》和《桑恒昌诗歌欣赏》。
  8月15日上午,当被告知要采访桑恒昌先生时,记者先是欣喜——先生是诗坛大家,能有与之交流的机会堪称幸事;而后惶恐,以我辈浅显学识,能否与之产生共鸣?这种惶恐逐渐变成局促的脚步,印满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同事笑言: “你就像个明日高考的学生。”
  如此 “备考”状态下,采访如期而至。而随着与先生交流的逐渐深入,记者欣喜地发现,那种不安的情绪竟慢慢淡化直至消失,留下的,全是崇敬。是啊,很少有人如先生这般,在73岁高龄仍然才思机敏、妙语解颐,一言一句都如诗;谦逊平易、境界高远,一举一动皆风骨。
  对先生的采访持续约个半小时,聊的最多的,自然是诗。
“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
  诗评界有言:读桑恒昌,当从怀亲诗开始。读之,总能感受到文字间血泪的交织、思念的哀鸣、痛苦的呼号与真情的流淌——这决不可能是生硬的创作或空洞的抒情,而是深深植根于生命,反刍自生活。
  1941年,桑恒昌出生在武城县滕庄乡 (现鲁权屯镇)桑庄村,家境虽贫苦,却属诗书人家,家风淳朴而严格。
  在桑恒昌的记忆里,母亲是位勤奋又聪慧的女人。在这个20多人的大家庭里,妯娌们都是轮流做饭,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但每每轮到她时,她仍会起个大早,拉起风箱点起灶火,将一家人的伙食打理得井井有条。自此,桑恒昌明白了责任。
  一家人吃饭时,需要从另外的屋里搬凳子。桑恒昌总想着一次多搬一些,总因搬得太多而中途掉落。母亲说他是懒汉子压死,告诉他,这样花费的力气和时间并不比分次搬快。母亲总是点点滴滴教育他。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却过早地给桑恒昌带来了太多悲痛。在他12岁那年,母亲没能熬过疾病的侵蚀,去世了。在母亲弥留的日子里,每当桑恒昌从母亲嘴里抠出那些足以绞杀呼吸的痰液时,手总是被她狠狠地咬住。长大后他才明白,母亲那是想告诉他:“忘掉我的好,不要因为我的离去而痛苦……”
  在那以后每一个寒冬,每一个深夜,一个少年对母亲的思念会有多炽烈?这些,都在他的诗中得以体现:

  心葬
女儿出生的那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长的一夜母亲谢世的那一夜是我一生中最短的一夜
  母亲就这样匆匆匆匆地去了
  将母亲土葬
  土太龌龊
  将母亲火葬
  火太无情
  将母亲水葬
  水太漂泊只有将母亲心葬了肋骨是那墓地坚固的栅栏
  中秋月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落
  下
  来
  湿了人间
  “立志立意私淑杜子美,作人作文追踪周树人”——这是父亲为桑恒昌写下的座右铭。父亲一生与庄稼打交道,却用尽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桑恒昌所有的爱和期盼。 2009年,父亲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92岁。 57年前,桑恒昌失去亲生母亲之后,继母走进了他的生活。继母亦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会把家中仅有的地瓜面掺进棉仁饼面子中,给读中学的桑恒昌改善伙食,像亲生母亲一样,照料他的生活……然而,父亲离开112天后,继母也走了。此时的桑恒昌,将所有悲痛化作诗句,写下真诚炽烈的诗篇:

  祭奠父亲的三炷香 (节选)
  我的手摧枯拉朽地热过去
  您的手排山倒海地凉过来
  两颗心
  同时结冰本想给您百岁之寿足足签了您八年儿子只能将戴罪之身
  在您面前用热血点燃成
  一
  柱
  高
  香
  上坟
哭母亲的泪还没干又用来哭父亲
  哭父亲的泪还热着
  又用来哭继母
  里面睡着
  三位亲人
  外面跪着
  六十八岁的孤儿
  桑恒昌的怀亲诗每每发表,总能引起广泛共鸣。临邑县有位叫李艳红的姑娘,失去母亲后痛不欲生,她读了桑恒昌悼念母亲的诗后,泪流满面。连夜把18首诗抄写一遍,第二天跪在母亲坟前,读一首,烧一首……
“每当苦难的重拳,把我击倒,都是自己的心跳,为自己读秒”
  读桑恒昌的诗,总会有沉甸甸的感受,让人体会到生命之重,更能体味到一股坚韧与抗争,这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人生经历了3次大难:政治之虞、冰雪之虞、疾病之虞,每次都有千钧一发之险,每次又都挺了过来,并将其变成了汲取生命营养的富矿。
  少年时期的桑恒昌,成绩一直不错,尤其热爱读书写作。 1961年,他在平原一中读完高中,在高考志愿表上,他填下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山东大学中文系。然而在去德州高考的前一天下午,他接到了保送空军雷达学院的通知书。 “这完全是个意外,却又不能不接受,要是拒绝了,会被说成政治上有问题。”
  军校生活是严格而又辛苦的,多次去部队、基层锻炼,这并未阻断桑恒昌对文学的追求与热爱,课余时间他笔耕不辍。 1963年,桑恒昌的朗诵诗 《幸福的时刻》在全军文艺汇演中分别获得节目二等奖和作品二等奖,发表在同年7月的《解放军文艺》上,桑恒昌在部队文学圈崭露头角。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家风骨诗意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