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0801期 >> 第11版:往事
挑直筑堤600年南运河治理史
——南运河德州段历史文化解读(3)

岔河美景



  运河在带给德州富强繁荣的同时,也曾带给她多次水患。南运河德州段在明代以后的600年间,仅见于正史和地方志记载的运河决口就达18次之多。历代统治者一直坚持治理水患,靠近城区的河段曾先后经历过5次挑直,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春,河道才固定到今天的位置。

600年间5次挑直


  南运河德州段从杨家圈到北厂的一段河道,因紧靠德州城垣,被称作南运河德州城区段。这段河道虽然为进出德州的客货船只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妨碍了德州向西发展,有时洪水还会危及德州城的安全。处于保护德州城垣安全和方便装卸货物的需要,明清两代统治者曾经将城区段河道进行过两次西移,俗称 “挑直”。
  德州城建于明洪武三十年 (1397),由德州卫督都张文杰、指挥使徐福主持修建,最初为军事城堡,被称为卫城。明清两代德州城的规模是固定的,即相当于现在西至迎宾路、南至东方红路、东至新湖北路、北至共青团路的区域。
  相关资料显示,最初修建德州卫城时就有运河取直的问题。修城前,运河在城里走了一大段,建城时被留在了城内,这段废弃的旧河道后人称作北海子。从回龙坝遗址看,没建德州卫城前,运河在迎宾小学偏北进入城内,由小锅市附近向北流去。截取这一段河道后,德州城增加了近一成的城区面积。
  程先贞 《海右陈人集》中有 《中元夜过北海子观放水灯》诗,题下注云: “隋炀帝导卫水由屯氏故渎运粮伐高丽,今御河是也。余一湾截入州城内,土人谓北海子”。原诗曰: “屯氏犹然是旧河,一湾古水不扬波。灯牵荇带迎秋入,供设兰盆抵暮过。鬼物吟风亲酒食,鱼龙倚月狎笙歌。千年遗迹今谁在,节序催人感慨多”。
  运河河道的第二次西移,是与济南府同知、署德州知州孙森大修德州城池同步进行的。 《德县志》载: “孙森,慈溪举人,万历四十年(1612)以济南同知署德州知州,时州城倾圮,众惮于谋。始,森毅然任之。初,计以三年为期,镪需五万。森随宜擘画,增陴浚隍甃,以砖石建雁塔、振河阁、敌楼、戌舍,无不周备。城外筑回龙坝,期月而成。省费四之一。工既竣,以老积疾致仕。州人祀之”。
  万历四十年 (1612),孙森主持对运河进行第二次挑直时,移河西流折而北,又折而东,筑回龙坝,浮桥西移,改东西为南北,在原浮桥口处立大小竹竿巷。 “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麇”。同时,在西城墙上建振河阁,由董其昌题字。在东南城墙上建雁塔。西门由“定边门”改名 “聚秀门”。“昔年飞楼翼然,俯瞰卫水。登高眺远,城之内外景物历历在目,称为全城胜地,邑人多有题咏”。
  雍正十二年 (1734),因河水东啮,逼城太近,山东督粮道广寿于是在皇殿南筑坝,遏塞旧流,不令东折,绕小西关 (今桥口街东南侧)挑引河883米,引水从小西关东北流至小锅市南接合旧流,自皇殿至小锅市成为废河。当年,广寿还捐出重金,置义田一顷四十九亩一分三厘,入普济堂,收养贫民。
  乾隆时期德州经济在齐鲁范围内继续保持着 “富甲一方”的地位。乾隆二十八年 (1763),因皇殿河险,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德州知州杨成龙、德州营守备徐世恩等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1650米,至浮桥口接合旧流,即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此为运河城区段河道的第四次挑直。此次挑直后, “运河自上码头至皇殿一段河道又为废河矣”。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泄洪流速,避免洪水刷堤威胁市区安全, 1951年春,市水利部门对杨家圈河段弯道进行挑直。杨家圈河段弯道300度,由西向东,每年行洪刷堤严重,直
  接威胁市区安全。为将河道取直,在杨家圈村西重新开挖了上宽110米,下宽70米,长达800米的一条新河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胜利桥至文革桥之间的运河河道,直到这次挑直,才最终形成这样的面貌。这次挑直后,原水营码头因河水断流,逐渐废弃。
  为了巩固挑直成果和维护河道行水能力, 1971年春, 2450名民工对南运河两岸进行了培堤、加厚、加高。1984年秋,又对南运河自胜利桥至文革桥东岸进行了培土、加高、加宽、砌石护坡。两次大的维护,使得运河城区段的河道河堤保持了它的原始形态。

史书记载的18次决口


  南运河德州段的河水来自漳河和卫河,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划分河北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馆陶县进入卫河。卫河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上游雨水特别大时,运河德州段常因两条减河经常淤塞,导致洪水宣泄不畅,从而决堤形成水患。
  有史书记载的运河决堤共18次。其中明代6次,分别是景泰五年 (1454),大水,河溢;嘉靖间,德州河决,锦衣卫指挥 (嘉靖间守备)赵梧冈治水有功;隆庆三年(1569),河决,平地丈余,浸城;隆庆六年 (1572),运河决口4处;万历三年 (1573),河决1处;万历三十五年(1607),河决,大水,护城堤障之,城市无恙。
  清代共7次,分别是康熙五十五年 (1716),运河决,滨河坟墓,多荡骸析骨浮 棺 者 ; 乾 隆 十 四 年(1749),城北第三屯河决,高湛墓志被发现;乾隆二十六年 (1761),淫雨加河决,水没城砖20层,各门皆屯土以卫,民间器物随水漂流;嘉庆二十三年 (1818),河决老虎仓,近城村庄皆漂没;光绪十一年 (1885),运河决口于城北闸子口;光绪二十三年 (1897),城北卫运河决口,附近尽成泽国;光绪三十三年 (1907),城南耿李庄运河决口,水势汹涌,直灌州城,附近村庄尽成泽国,粥厂房舍漂没无遗,被水灾民尤多。
  民国4次,分别是1917年秋,运河决于恩县耿李庄,大水围困德州城,城墙仅露7砖。城东药王庙被水冲毁。德县兵工厂被水围困,只能用船舶出入。灾后,县长金荣桂发起救灾募捐,现仍有金荣桂签发的募捐令原件存世; 1919年,运河决于城北程何庄; 1946年7月31日,运河决于城南罗家院,驻军及万余名干群紧急抢险;1948年7月25日至27日,运河决于城南罗家院和城北哨马营,德县、吴桥调集1.7万人抗洪救灾。德县有22个村庄受灾,淹没土地2.7万余亩,倒塌房屋517间。德县运送木桩2万余根,麻袋3万条,苇席1万领。
  建国后1次, 1953年7月底,德州市连降大雨,运河于上游故城及景县两处决口。德州地市党政军民奋力抗洪救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运河德州段决口问题十分重视。水电部于60年代后期决定开挖漳卫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闸下减洪流量达到每秒3500立方米。 1971年10月,省地两级组织开挖漳卫新河岔河,设计流量为每秒2000立方米。为此,一是扩大治理四女寺减河,使四女寺至吴桥县大王铺段减洪流量由原来的每秒1180立方米提高到1500立方米;二是在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与节制闸之间增建北进洪闸,其下另辟岔河,设计流量为每秒2000立方米。岔河河道循老减河左侧沟盘河开挖,于大王铺汇入原减河,全长43.4公里。德州市区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进洪闸至田龙庄出境共22公里。该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 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开挖任务。
  岔河挖成后,南运河德州段的决堤问题得到彻底根治。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挑直筑堤600年南运河治理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