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运河航运。安治栋摄
开挖运河的目的在于航运,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船只。南运河德州段与船有关的文化节点包括:船只、船厂、船员、纤夫、船闸、码头、港口和月河等内容。由于南运河停航已久,与船有关的事物大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上世纪修建的城区段4座运河码头和四女寺船闸仍静寂地矗立在运河岸边,那些昔日高亢的运河号子也已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形色色的运河船只
船只的大小和动力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发展和演变的。明清时期,航行在运河内的船只主要是木帆船,靠风帆和纤夫提供的动力前行。近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大量机船出现,带动了驳船和拖轮的产生和利用。民国是运河德州段航道内各式船只并存的时代——木帆船载货量少,运行速度低;机船发动快、马力大,容易操控;驳船靠拖轮牵拉,是增加货运量的必备工具。为及时疏通淤塞的河道,德州航运局于1965年9月引进一艘挖泥船,即 “鲁吸1”,天津新河船厂制造,工作能力为每小时40立方米。 1979年该船调往台儿庄。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各个时期德州所拥有的船只数量不等。明清两代,封建国家的漕粮主要是由卫所的运军 (又叫旗军)所承担,他们每年有6个月在家种田,另外6个月的时间为朝廷转运漕粮。德州两卫各有漕船24只,自备船22只,再加上其他各类船只共有船舶92只。光绪二十八年 (1902),清政府裁撤两卫的运军,官船也作价卖给了个人。
清代后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德州段运河通航被局限在聊城和天津、通州之间。民国时期,运河航运主要由帮派控制。 “七七事变”后,运河航运由日本人把持。德州解放后,运河航运才由政府接管。建国初期的德州运河航运,虽然通航里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采取公私合营等措施,加之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出现,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1947年,临清广华运输公司德州办事处,有国营船只14只。 1955年,德州航运局国营船只发展到 38只,拖轮3艘。 1956年公私合营后,德州航运局木帆船达到184只,拖轮达到6艘。
几经变迁的德州船厂
运 河航运的兴盛,使得德州这个重要漕仓所在地和货物集散地有必要建造船舶制造修理厂。据官方文献记载,早在明永乐七年 (1409),朝廷在临清创办卫河船厂,下设18个分厂,其中就包括德州船舶制造修理分厂。
1957年,卫运河航运局在德州运河西岸、胜利桥南侧建立船舶保养厂,占地3886平方米,建厂房设施838.5平方米。 1958年,又在运河东岸,杨家圈村北建立船舶修造厂,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57平方米。1960年,河西保养厂撤销,人员、财产并入修造厂,原保养厂厂址成为船舶修造厂的一个制氧车间。
1963年8月,临清航运公司与卫运河航运局合并,临清船厂迁来德州,并入卫运河航运局德州船舶修造厂。
1965年以后运河枯水断航,船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1968年,船舶修造厂保留一个车间担负修船任务,其余全部转产万能装卸车。 1973年,修船车间正式改为船厂,其他部门改为港机厂。 1981年12月31日,因卫运河航运局撤销,船厂并入港机厂,合并后称 “装卸机械修造厂”。
1958年至1980年,德州船舶修造厂共建造木驳船9只,机船15艘,维修各类船只 1096艘。
沿河而生的船民纤夫
明清两代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私人经营的船只占少数。漕运停止后,运河河道内从事航运的船只几乎全部成为私人船只,随之两个新职业——运河船户和纤夫应运而生。
日军占领德州后,日伪政权垄断了卫运河和南运河的航运大权。在日寇 “三光”政策下,船民们东奔西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求生存,许多船民卖掉船上的器具,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船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挤在船廒里生活住宿,生活极不方便。船廒分上廒、中廒、下廒三间。上廒是晚辈或子女们生活住宿的地方,宽不过1.7米,长不过2米;中廒即过道,专供人们出入船和烧火做饭的地方,宽不过1米,长不过1.7米;下廒是老人和长辈生活住宿的地方,也是接待亲朋和招待客人的地方,靠前梁摆设一个宽0.5米、长0.6米的小桌子,有左右相对的两张铺,每个铺大小只有1.3米宽、2米长,中间过道宽不过1米,长不过1.7米。船廒总面积不过十三四平方米。
由于船民们岸上没家,停船也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以世世代代都没有到岸上求学的机会。船民自幼生长在船上,和陆地上又很少有交往,更少有亲朋关系,故其子女长大后,只能在船民间物色对象,造成了船民辈辈都是老表亲关系。解放后,政府在豆腐巷和新港街为他们专门建造房屋,让他们到岸上定居。
纤夫大都是来自沿岸村庄的贫穷百姓。他们多是利用农闲,到运河上拉纤挣点外快贴补家用。这些人往往从德州一带拉着货船往上游赶,拉到临清后再徒步返回德州。一个来回需三四天的时间。纤夫们在劳动中为了整齐发力和放松疲劳而创造的运河号子,如今成了运河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志部门统计,德州一带传唱的运河号子有12种之多,包括:打篷号、拉冲号、打锚号、拉纤号、撑篙号、撺篙号、摇橹号、绞关号、警戒号、联络号、出舱号、呀哟歌。
静寂矗立的四女寺船闸
德州城西北的运河西岸,有一个被大堤包围的小村庄叫月河,其村名就来源于这里曾经有过的月亮形状的河汊。月河实际是为运河船只调头修建的河道。《德县志》载: “月河,在城西北运河之西堤,长里许,地址高耸,东望帆樯往来如林,欸乃声余,饶有风景,知州马明瑞作闸,旧迹犹存。”月河的对面就是桥口和西关 (现在的桥口街),清雍正年间这里是水运货物集散要地,月河大堤成为明末清初德州赏河景观地之一。月河在解放前已湮没无踪。
如今,四女寺水利枢纽处还完整保存着双闸门船闸一座。船闸为连接南运河与卫运河的航道枢纽,可通过400—1000吨船队,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为 “U”型,长210米,净宽15米,上下闸首均为人字形钢闸门,上、下闸门尺寸分别为6.5×8米、 9×8米,装有人力、电动两用卷扬式启闭机。上下闸首设有深孔廊道,上闸首充水廊道断面 2.5×4米,安装2.88×4.5米平板钢闸门;下闸首泄水廊道断面2.5×2.7米,安装2.88×2.9米平板钢闸门。船闸的功能是解决南运河与卫运河连接处设置小型水电站后出现的水差问题,使过往船闸顺利通过。
当南闸门打开时,船闸内的水会短时与南运河水面持平,南去船只可以驶出船闸进入南运河,然后北去船只进入闸门,将该闸门关闭;南闸门关闭后,再打开北闸门,船闸中的水位迅速与北运河道的水位持平,北去船只驶出船闸进入水面较低的北运河道,然后南去船只再依次进入船闸。南去船只进满后,落下北闸门。然后打开南闸门,船闸内的水迅速升高并与南运河水位持平,南去船只可以顺利进入水位较高的南运河河道;北去船只再次驶入船闸,南闸门随即关闭,北闸门再次打开。闸门就是这样地关开不停,使南北运输船只穿梭而过。
该闸建于1958年,废弃于1970年。因计划建造的水力发电厂未能如期运行发电,故此处船闸并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
□本报特约撰稿人张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