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园林场里种植的西瓜。
上世纪70年代,园林场的苹果大丰收。安治栋摄
在德城区二屯镇西北3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临近运河的村子,相传明初燕王扫北的时候,几户俞姓人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取名 “落凤屯”。后来年景一年比一年好,于是人们将这里改名为 “丰乐屯”,寓意 “丰收之年,大家快乐”。
丰乐屯在德州很有名,最初是因为这里的柿子,无核、香甜,享誉100多年,后来丰乐屯的苹果,名气更大。
水果,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物。据1934年 《中国实业志》记载:德县栽培果树为桃、梨、杏、枣、和葡萄,全县年总产量34700担。为数不多的几片果园主要分布在丰乐屯、翟时庄、北厂和陈段庄等几个地方。
1949年2月,在丰乐屯的西河圈里,德州地区园艺一场诞生,这就是德州市园林一场的前身。林场占地80亩,场里果树品种繁多,有沙果、柿子、核桃、葡萄、桃、梨、山楂、苹果、杏等等,当时苹果树并没有形成规模。
1951年,园艺场在北厂西北街进行了扩建,总面积达到98亩。 1954年,运河决口,丰乐屯果园被淹没,第二年,林场继续向南迁移,到达目前的位置,大体位于京沪铁路以东、齿轮厂以西、大学路以北、驸马营以南,总面积达到700亩,其中果园540亩,粮田90亩。建设初期,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土地荒芜,坑洼不平,遍布着砖头瓦块。经过平整,1956年开始栽树,1963年初具规模,1975年的时候,又增加了部分果树,达到8240株,其中苹果树最多,有6727株,品种以金帅和红香蕉为主,其他较多的梨树和桃树分别为812株和601株。
1966年,果树进入盛果期,产量连年递增。 1966年为4.15万公斤, 1972年为50.74万公斤, 1976年达到151万公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平均亩产2775公斤,苹果超过3000公斤,产量最高的一棵苹果树结了1201公斤果子。
德州市园林二场,是1959年开始建设的,原为园林一场的分场,位于运河西侧胜利桥南一公里处,东沿大运河,西邻代官屯村,北接杨家圈村,面积354亩,其中苹果树228亩,梨树79亩,桃树47亩。林场位于运河河圈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林场最初以种植蔬菜为主, 1961年加种了部分苹果树, 1963年改为正式果园, 1965年改称园林二场,1969年交给军分区教导队管理,1971年重新归属地方。 1972年的时候,产果16万公斤, 1975年82.5万公斤, 1977年达105万公斤。
园林二场最出名的是桃子,连续多年稳产高产, 1977年的时候,亩产桃子近万斤,苹果树和梨树也创下了德州市果树产量最高记录。园林二场被列为省果树研究所的协作单位,还成为德州市出席省农林战线的先进集体,省农业厅奖励汽车一辆。
小时候父亲在部队,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带我去园林二场买苹果,行走在硕果累累的果园里,香气袭人,在售卖点挑苹果的时候,可以敞开了随便吃,算是儿时的盛宴。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