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文艺立身厚德育人
——访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刘玉晨
作者:张晓航王志伟



  

个人简历


  刘玉晨,1939年9月生,夏津县东里镇张里庄村人。
  历任株洲市歌舞剧团及戏剧研究室编剧、株洲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株洲日报》社记者、编辑;《山东青年》杂志编委、编辑室主任;《山东青年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山东省广播电视艺术团团长及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曾任社会兼职: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顾问、山东省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山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山东省影视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社会兼职: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山东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顾问。
  济南市文化东路,路如其名,是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地方:其附近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学城。 5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拜访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刘玉晨先生。
  山东艺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与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并称为“中国六大艺术学院”。
  如今,山艺的绝大部分专业已搬迁至长清校区,但这里仍散发着浓浓的艺术与学术气息,一进校门,便有丝竹悦耳、歌声悠扬,教学楼上镌刻的 “闳约深美”四个大字随之映入眼帘——这个清代著名词人张惠言用以评价温庭筠作品的短语,即是山艺的校训。
  记者正沉浸在乐曲声中时,忽然有熟悉的家乡话传来: “你们就是家乡来的客人吧?”眼前是位长者,一头白发、身材清瘦,但精神矍铄,和蔼且有学者气质——这自然就是刘玉晨先生了。刘夫人告诉记者: “老刘听说要有老乡过来非常高兴,这不一大早就在家等着了。”
  随后,采访就在刘玉晨的家中进行。

  出身 “红色家庭”周总理的一句话影响一生


  1939年9月12日,夏津县东里镇张里庄村,刘玉晨出生了。而就在一年前,其父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玉晨常说: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 ‘红色家庭’。”父亲曾在冀鲁豫军区西进支队、延安教导旅、西北野战军等部队中担任军官,跟随党和军队战斗全国、戎马一生。母亲则长期在八路军渤海军区从事地下工作,不幸于1948年冬南下途中牺牲。
  可以说,刘玉晨的童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跟随父母辗转各地,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百姓受的苦难。
  “有一次,鬼子来扫荡,我母亲逃跑途中跳入河中,躲在水草茂密的地方,并把外衣脱下来扔在河面上,外衣顺着水流漂到远处,鬼子看到后就是一阵扫射,母亲就趁机逃走了。”如此像抗战电影中的镜头,经常出现在刘玉晨的生活中,这点燃了他心中对侵略者的仇恨,也激发他一定要改变自己生活乃至国家命运的决心。
  战争年代,学习自然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父母都有师范学历,因此刘玉晨的学习一是靠父母教,二是靠自己学。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刘玉晨仍坚持用心学习,功课竟也一点没落下,尤以语文为佳。
  1951年,父亲调往北京工作,刘玉晨也因此来到北京,并于第二年进入北师大附中二部 (今北京101中学)读初中。这所始建于1946年的著名学校,是党在革命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很多革命前辈的子女就读于此。在这里,刘玉晨经历了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事。
  “1953年5月24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刘玉晨眼中闪现着可以穿越时空的光芒, “那是个周日,但我听说那天好像有人要过来检查卫生,我是生活委员,就留在学校做扫除。”刘玉晨当时正在扫地,突然听到楼道里一阵躁动,脚步声非常急促,他就跑过去看,只见楼梯上已经聚集了四五十个同学。刘玉晨在人群中望过去,一下子惊呆了——“这不是周总理和邓妈妈吗?”
  “周总理当时告诫我们: ‘你们是无产阶级的后代,不能变成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你们不能搞特殊,若要特殊,也要把为祖国、为人民做更大贡献作为一种特殊’。”这件事,后来被广泛熟知并载入中国教育发展史。 “周总理的告诫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从那以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愿望更加强烈。”
  初中毕业后,刘玉晨去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他告诉记者,他从学生时代延续至今的、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一点在他高中毕业后的那段时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高中毕业时,刘玉晨不幸患上肺结核,不得不进行隔离治疗,这反而让他收获了一段可以整日安静读书的 “美好时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读完了国内作家鲁迅、巴金、茅盾的几乎全部作品,国内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张骏祥的作品对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阅读了凡是能找到的书籍上百本,其中包括国外作家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拜伦、海涅、聂鲁达的全集等,作了三大本笔记,很多精彩的段落他至今都能背诵。
  勤奋的阅读培养了刘玉晨出色的写作能力,高中时期他就开始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并在同学中有 “文豪”的绰号流传。直到今天,刘玉晨仍然笔耕不辍,业已发表社评、文艺评论、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500余篇及书稿4部,被全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收录。
  刘玉晨用的最多的一个笔名是“聂海”,在他创作旺盛期,这个笔名在国内文艺圈里赫赫有名。他解释说,这个名字取自他最欣赏的两位诗人——海涅与聂鲁达,前者诗文生动优美,后者作品气势磅礴,对他的创作影响深刻。

  奉献媒体30年主持创建山东青年报社

  1960年,刘玉晨痊愈。此时的他,做出一个异于常人的决定——不读大学,而是去湖南株洲从事创作。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那时的株洲正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信奉 “创作灵感一定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刘玉晨看到了这里蕴含的活力与素材富矿,果断前往。
  他的第一站是株洲市歌舞剧团及株洲市戏剧研究室,从事编剧工作。这一年,年仅21岁的他创作出诗歌大联唱 《技术革命红似火》,经株洲市化工厂文工团排练后,在湖南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下转3版)
□本报记者张晓航王志伟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艺立身厚德育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