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倾情慈善心系百姓
——记中华慈善总会原副会长贺同兴
作者:任立松

贺同兴(左一)与本报记者







  

个人简历


  贺同兴,中共党员,1942年出生于夏津县东李官屯镇贺屯村。
  1949年,随父亲迁居北京。
  1958年,初中毕业后,为四机部738厂学徒工。
  1960年至1968年,空字026部队地勤兵、机械师。
  1968年至1978年,四机部738厂机械动力科技术员,处级干部。
  1978年至1998年,历任民政部救灾司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民政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救灾专员。
  1998年至2000年,任中国救灾协会会长。
  2000年至2008年,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北京市朝阳区体育场路5号是一个年头不小的公安大院,从外表看去,这里与周围的普通住宅楼没有两样,甚至略显陈旧。
  本期采访对象贺同兴就住在这里,未进门之前,他先向记者打了一个“预防针”:“我们家属于‘陋室’,不要见笑。 ”推开房门,7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两室一厅,每个房间都不大,家具更是普通到毫不起眼,却收拾得整洁、利落。
  贺同兴从事救灾、慈善事业20余年,退休时已经是民政部的司局级干部,然而,他却秉持老实做人、踏实干事的作风,虽然身处救灾、慈善这样“敏感”领域,但他始终以俭朴、清廉的操守本分做官,贺同兴说,自己身上流着德州人的血液,德州人的耿直与正派是一辈子也抹不掉的。
  贺同兴老家是夏津,但是他的口音却有浓郁的北京味儿,采访就从他的口音说起。

少小离乡


  贺同兴说,自己口音里的北京味儿,与长期生活在北京有关。1942年,贺同兴出生于夏津县东李官屯镇贺屯村,记事之前,父亲就已经随同乡去了北京闯荡。后来,父亲考上了北京的公安学校,毕了业就留在北京,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父亲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不忍与家中的娇妻幼儿长期分离,就在贺同兴7岁时,将全家人接到了北京,从那时起,贺同兴一直生活在北京。
  但是,贺同兴告诉记者,在老家的童年时光,是他这一辈子最不能忘怀的,也是对他影响很大的7年,“可以说,是家乡赋予了我山东人特有的秉性”。
  在北京,贺同兴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彼时,工人的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整个社会对工人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拜和羡慕,这同样吸引了贺同兴。
  初中一毕业,贺同兴就离开了学校,进入第四机械部下属的企业。这家企业是一个国防企业,系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00多个项目之一,全厂职工近6000多人。在这里,贺同兴开始了两年的学徒工生涯。由于他头脑灵活、勤奋肯干,很快就掌握了车间的大部分技能。按照正常程序,他完全可以转为正式的工人了。
  此时,他的周围又兴起了一股参军潮,年轻的贺同兴也想去体验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17岁时,贺同兴毅然放弃了转正机会,参军了。

成为空军地勤兵


  参军前,贺同兴有过车间工作的经历,进入部队之后,他成了一名空军地勤兵,从事部队飞机的维护与修理,专业上的优势,让贺同兴如鱼得水。
  贺同兴遇事爱动脑筋,能沉下心来钻研问题,飞机的许多疑难故障,都在他的摸索与实践中一一破解。在连队里,他每年都是五好战士、技术能手。贺同兴说:“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从部队里养成的,我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受益匪浅。 ”
  贺同兴非常喜欢运动,部队组织的各种球类比赛,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尤其擅长打篮球,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投篮精准,弹跳力很强,为此,他还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资格证书。爱运动,给了贺同兴一个强壮的身体素质,也给日后从事艰苦的救灾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部队,贺同兴经常参与部队的救灾工作,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却培养了贺同兴吃苦耐劳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沧州地区爆发洪水,贺同兴奉命去修筑堤坝。由于灾害破坏严重,战士饮水就成了问题,他们不得不饮用从高处流下来的雨水,而沧州地区又多是盐碱地,流下来的雨水既浑浊又苦涩,包括贺同兴在内的许多战士都病倒了,但是从来没有人抱怨什么。修筑堤坝,每次需要挑着近百斤的黄土运送到工地,对于从大城市出来的贺同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干了没几天,他的肩膀上就肿起来一大块,再后来,肩膀上的伤口结了痂,再去挑土结的痂都被压破了,鲜血顺着肩膀直流,那种钻心的疼,贺同兴至今记忆犹新。
  但是这种艰辛,让贺同兴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这对他以后参与救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工厂


  贺同兴当兵10年,很早就是提干的苗子,但是由于部队医生的误诊,让他与升职擦肩而过。“医生说,过不了几年,我的嗓子就会说不出话来。 ”谈起这一段往事,贺同兴坦然一笑,这显然是一次误诊,到今天贺东升说起话来依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7岁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贺同兴转业回到原来单位,他被安排进了机械动力科。机械动力科是工厂重要的生产后勤部门,全厂大到几百吨重的设备小到一颗螺丝钉,以及水电气的运行都在机械动力科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个部门有500多名员工,不少人身怀绝技,从中脱颖而出非常不容易。
  但是,靠着多年来的积淀,贺同兴工作干得相当出色,没过多久,他就被提拔成处级干部。在许多同事眼中,贺同兴办事公道,为人正派,虽然500多人的大部门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贺同兴出于公心,总是很平稳地处理许多内部矛盾,很多人都很敬重他。
  1977年,由于贺同兴表现优秀,还得到了一次去北京大学进修新闻专业的机会,贺同兴说,当年没有考大学,是他最大的遗憾,去北大研修,可以说圆了他的一个梦想。贺同兴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大学校园里,为了追上课程,他需要一边自学高中课程,一边读大学的内容。一年的时间,他从来没有过午睡,即使到了晚上,他也每天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读书。 “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两年才能学完的东西。 ”贺同兴说。正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勤奋上进的劲头,贺同兴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我后来从事救灾工作,需要撰写大量调研报告,这种写作能力就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勤奋刻苦。 ”

奔走救灾第一线


  贺同兴的出众能力,也得到了原内务部的重视。当时我国尚未成立民政部,全国范围内的民政、民族、人事等方面工作由内务部全权负责。文革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内务部被撤销,内务部的原工作人员全部下派进了基层,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员下派到贺同兴所在的工厂。
  在与贺同兴朝夕相处之中,贺同兴的为人、处世风格,深受一些老内务部干部的认可。 1978年,民政部成立时,这些内务部的老干部又被调入民政部,便想将贺同兴一起带入民政部。
  此时的贺同兴已经是处级干部,如果离开这个企业,他只能从基层的办事员重新干起,虽然有些犹豫,但是贺同兴还是想试一试。
(下转3版)
□本报记者任立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倾情慈善心系百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