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水墨著春秋

刘曦林在创作



2011年作品《老莲系列之四》



二〇〇六年作品《兰草》



  (上接3版)在因喉癌手术以后,说话不方便的刘老学会了发手机短信,与全国的书画家交流。术后第四年,喉部恢复以后,他又开始赴全国各地讲课,北至长春,西至银川,南到羊城,将历史经验与个人体会悉数传授,备受青年爱戴,大家尊称他为刘老。

回归书画

  在画坛以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主业的刘曦林也不时地到“中流击水”——他不仅是一位评论家,原本就是一位书画家。他自己笑称周一到周五糟蹋稿纸,周六周日糟蹋宣纸。多年来,刘曦林从未真正放下心中挚爱的中国书画,进入中国美术馆工作后,老馆长刘开渠鼓励他研究之余进行书画创作,“不要总是坐着写文章”。但毕竟受累于文债,于书画上不能尽兴。2008年,刘老不幸罹患喉癌,遂下决心减文事而增书画。
  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使得刘曦林深谙艺术规律,加之修养深厚、学识广博,能集众家之长,又思个性独立,遂于作品中展现出一位当代文人的清劲高雅的独特风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认为,刘曦林的绘画作品可概括三点:一是立意新颖,二是为象精妙,三是笔墨爽简。谈到赏析刘曦林作品的感受,他赠诗道: “简笔泻真情,水墨恣浪漫。迁想注文思,写意求新变。”他的画注重艺术构思和内在美的表现,时以诗文生发画外之意,高情逸兴,意趣盎然,被誉为当代学者画。更有许多画家和收藏家,通过他的艺术注意到艺术修养和艺术格调的深层联系而有所悟。
  刘曦林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他每在画上题诗作文,辄能收到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他在一幅小品上这样题道: “癸酉南风春来早,京城草莓大如桃。七元八元堵馋嘴,块儿八毛户户嚼。老夫难圆荔枝梦,醉泼胭脂壁上瞧。”一派文人雅士的风流。而发表在 《人民日报》上的一幅 《水仙》上的题诗,则可看作是刘曦林的自况: “凌波仙子最知心,岁岁年年共迎春。两袖清风君与我,一缕香魂我与君。”
  刘曦林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多书自家诗文,且常有画意寓于书法结构之中。从2008年起,刘曦林重拾大学时期习惯,每晚必写一小时大字才入睡。借由挥洒笔墨的机会,他重抄老诗,再认古字。 “古人讲话精炼,很多字是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的,比如对 ‘道’ ‘一’‘艺’等字的感悟,随自身年龄和修养的增加而不断有新的理解。”
  2012年5月,刘曦林在他策划了数度展览和藏品陈列的美术馆,举办了名为 “刘曦林艺术印记”的展览,同时举办了 《20世纪中国画史》首发式。人们认识了这位倡导写心的学者型书画家,但他还是他,他不可能彻底回归书画,他还有太多文债,他命里注定走学者型书画家之路。他在开幕式上引述李可染的话: “七十始知己无知”,又开始了艺术老学徒的新篇。

梦里故乡

  刘曦林兄妹4个,他排行老小。由于父亲在外教书的缘故,他幼时的大多数时间一直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仅仅在6岁到10岁期间在老家读过4年小学。但对于故乡,刘曦林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小时候的生活,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我现在回到临邑,只要短短两三天,我就能说出一口纯正的家乡话了。”他笑着告诉我们。
  家乡的人和事,在刘曦林的记忆中充满了温情。那时农村条件很差,自己村没有小学,他只能到几里地外的王坊子小学上学。才思敏捷的刘曦林还记得少年时代到田口街登台演讲赢得一片掌声的情景。当时的郭老师恰好是父亲的发小,写得一手好字,刘曦林跟着他学习写大仿,得书法启蒙。自师从张茂材先生他就没有断过临碑读帖,自信拿毛笔比拿筷子还熟练。经济困难时期写字画画没有纸,他把能找到的包装纸、纸箱子都拿来练习。本家的叔叔刘凤瑞当时在临邑县委上班,看他写字画画有才,时不时地拿些报纸和稿纸回来给他。与德州,刘曦林还有一段难忘的交集。1978年他考取了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后,妻子一时难以进京,便调到德州当了几年中学教师,德州也曾经是他们临时的家。由此,他也在德州政协发表过艺术演讲,有缘得览德州文物,心中系念着德州的文化建设。
  到中国美术馆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繁忙,刘曦林回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对于家乡的牵挂却越来越浓。明代临邑邢侗、邢慈静兄妹成为他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德州、临邑的书画爱好者也多了他这位良师益友。 2000年春天,山东6位山水画家在北京举办 “齐风2000年山东山水画展”,刘曦林在为他们出版的画集作的序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话: “我想起儿时在鲁北平原上遥望东岳的事,只有在雨过天晴之后才能看到一点淡远的青色的山影,我忘不了这山影,家乡索联时便有了 ‘卧牛城南三十里 (吾乡临邑又称卧牛城,吾村在城南,村名三十里堡),泰山以北八百步’的联句。”此前几年,临邑县赴京举办经济发布会,刘曦林赠送了大幅书法作品:“卧牛初醒,东方既白”,卧牛代指临邑,而李可染先生生前曾以 “东方既白”预言中国画的前途,刘老借此祝愿家乡兴旺发达。短短的8个字,却饱含着他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采访结束,我们请刘老为家乡题词,他饱蘸乡情,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 “月是故乡明”。□本报记者 赵红卫 尹滨 周坤
(临邑县委宣传部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水墨著春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