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邹英华和亚太医学研究院、科苑医院的医生们研究病案。
2013年8月,邹英华(左二)出席北京大学血管论坛。
(上接2版)就这样,邹英华最终还是登上了返回祖国的飞机。
学成归国,成就“介入”权威
回到北京以后,邹英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逐渐开展了以肾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下腔静脉、肝静脉病变的血管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为标志的腔内血管外科手术,以及以肝癌、肝血管瘤、肾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治疗等为特色的肿瘤微创介入技术,他多年积累的才华得到了极大施展。
邹英华教授在癌症治疗领域最大的贡献是,他首创了对肿瘤患者实施血管介入与经皮消融的治疗技术,即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克服了许多传统方式治疗肿瘤的弊端。
传统方式治疗肿瘤,主要是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和放射治疗,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发现肿瘤时,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而且手术本身死亡率及术后复发率也很高,全身化疗则副作用比较大,效果并不理想。而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则是采纳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方法,一方面,通过各种微型导管直接将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杀死肿瘤细胞,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阻断、栓塞,使肿瘤因缺血坏死;另一方面,采用经皮穿刺的微创技术,对肿瘤进行高温消融灭活,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起到对肿瘤最佳治疗的治疗效果。
这个全新的肿瘤治疗手法,一经使用,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所经手的万余例患者中,90%以上起到了治疗效果。许多本来放弃治疗的癌症患者,经过邹华英妙手施治,大大延长了存活时间,其中多名癌症患者,经过他的介入微创手术,已经存活了8年之久,其中不乏生存十几年的患者。
渐渐地,邹英华的名气响彻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癌症及血管疾病患者纷纷慕名登门求医;每年,很多医院都会专门请他去传授经验或者直接为他们的病人做手术;许多介入医学领域重量级会议,邹英华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并每每被邀请做学术报告,而他所制定、完善的手术流程已经成为业界推崇的规范。2006年,邹英华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成为介入医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权威。
关注家乡,愿为家乡人民服好务
虽然少小离家,但是邹英华对家乡人、家乡事的关注却从未改变。在介入血管外科的病房里,每当遇到从老家来的病人,他总是格外关切。
有的家乡病人在他精深的医术治疗下,如获新生。有一年,一位罹患肝腹水的老乡,从东北求医无果后返回,路过北京,当时,许多医院的医生判断此人的病因是肝炎。邹英华没有简单地下结论,经过他一番耐心、细致的诊查,最终找到了病人病根儿。原来,他肝脏的血管有一部分被堵塞了,才引起了严重的肝腹水。找到病因,邹英华赶紧对其进行了手术,结果术到病除,直到20多年之后的今天,这名病人依然身体健康。
还有一次,他和老乡们吃饭,席间得知一名老乡因病失明了。在北京著名眼科医院经过诊治后,医生们判断疾病源于眼部,却迟迟治不好。但是邹英华在听完病人讲述的症状之后,却提出了另外一种判断:病因不在眼睛,而是在颈部动脉上。经过头颈部的血管检查最终证明了邹教授的准确诊断,他还亲手为这名老乡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术,这名病人很快就恢复了视力……
而类似的例子,在邹英华那里枚不胜举,这既得益于他精深的医术,更得益于他对老乡、对病人发自肺腑的关注和关心。
如今,邹英华跟家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都会回去几趟,看一下家乡的变化。每次必和幼时的发小们聚一聚。
而家乡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每每令邹英华感慨不已,他说,家乡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正把家乡建设得日益繁荣、美丽,这让每一个身在外地的游子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他愿意倾尽自己所学,为勤劳的家乡人民服好务。
采访结束后,我们请他为家乡题词,他拿起笔,略作沉思,用力写下了:“祝家乡德州建设更加美好! ”表达了他对家乡最真挚的祝福。□本报记者 任立松 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