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引黄灌溉上河工

1993年前引黄清淤几十万人齐上阵、奋战水利建设的热烈场面。



上世纪80年代初,坐着大卡车出河工的农民。



1971年冬,调集15万民工建成潘庄引黄工程。



  德州与黄河有着不解之缘,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佐证。勤劳智慧的德州人也一直在探索趋利避害的良方,据《齐河县志》记载,德州有记录的引黄工程始于189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张耀曾在桑梓店油坊赵处的黄河堤修建3孔石闸,意在泄洪,兼顾灌溉。
  1956年春天,齐河、济阳两地安装钢管虹吸,1958年进行扩建,设计引水量26立方米/秒。经过两年试验,背河淤改洼地种植的水稻亩产最高达400斤,结束了德州千百年来黄河为害的历史。每年清淤出河工,也成为德州冬季的一项重要任务。
  1958年到1960年,德州连续干旱,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开展了打砖井的群众运动,短短几年时间,达到32万眼。随着旱情不断加重,地下水位下降,砖井大部分成了旱井,干旱问题依然未解,引黄灌溉再次被提上日程。 1958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兴建位山和泺口枢纽工程,大量精壮劳力出河工。齐河、禹城、平原、武城、夏津出动8万余人,参加位山工程施工,临邑参加了泺口枢纽工程建设。 1965年,因旱情严重,山东省委向水电部报送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引黄灌溉的报告》,后这一报告通过。恢复引黄灌溉后,齐河豆腐窝、大王庙增建了虹吸两处,1966年6月齐河韩刘小型引黄闸建成放水,可引水每秒25立方米。
  1968年全市大旱,冬春连续147天无雨雪,河干井枯,群众吃水都发生了困难,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为此,德州地委下决心扩大引黄灌溉和河道蓄水,先后在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上建起16座拦河闸。 1970年至1971年,结合黄河修建齐河工程,李家岸分洪闸改为分洪灌溉闸;1971年冬始,调集15万民工奋战一个冬春,建成潘庄引黄工程;1974年,在济阳县又建成邢家渡引黄闸,解决了济阳、商河、乐陵、庆云4县的灌溉用水问题。引黄不但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而且解决了城区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按照国务院引黄济津的指示,自1982年起两次从潘庄灌区向天津市送水7.75亿立方米,支援天津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引黄供水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年均引水17亿立方米,最多的1989年达30亿立方米,特别是1980年至1995年,德州连续15年大旱,却连年丰收,黄河水功不可没。
  随着引黄的迅速发展,泥沙处理成为引黄的难题。为了引黄清淤,几十万人齐上阵、奋战水利建设的热烈场面曾一度成为奇观。 1993年初冬,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德州,当时引黄清淤工程仅干到一半,20万民工就被迫撤出了被大风雪覆盖的工地。这成为水利施工由人海战术向机械化施工转变的契机。 1994年,地区行署批准了《关于水利工程推行机械化施工的报告》,当年的引黄清淤工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把每年几十万民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成为德州治水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之后,每年冬季我市都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引黄清淤治理工程,年均投资4000多万元,清理土方近千万方,有效保证了“命脉”畅通。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引黄灌溉上河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