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40110期 >> 第12版:往事
在老德州人的记忆中,虽然“九达天衢”的古牌坊破旧不堪,但它力压群雄的气势,仍是那么引人入胜——
忆九达天衢古牌坊



  德州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北疆的交通要冲,被公认为进出京城的 “御路”。元代将汉称屯氏河、隋称永济渠开通后,贯穿米市和桥口街的古驿道被河截断,为此,古人就在此处修了一座石桥,名曰“广宁桥”。因为此桥连接了御路,且周围又较繁华,所以就在桥南建了“九达天衢”牌坊。

建筑奇巧美观

  “九达天衢”牌坊是一座横跨南北驿道,坐北面南的四柱八扒、三层重檐、三门斗拱式石木结构牌坊。牌坊的顶部,为中间高、两边低,四周檐子均微微上翘,两端四角的檐子为突出上翘的大屋顶式木制结构。顶部覆盖着黄绿相间的琉璃瓦,映衬着朱红色的柱子。牌坊最高点约8米、总宽约10米。其地面与路面持平,全部由南北向的青石铺成,并与约3米处的广宁桥连接,4根朱红色主立柱插入基石。每根朱红色的主立柱,均由两根 “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撑着,8根 “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石雕蛤蟆趴在上面。
  古牌坊中门宽约一丈,两边的掖门面宽约5市尺,系人行通道。斗拱重檐之间,是镶嵌着木雕图案的挡板,上有牡丹、芍药、月季、秋菊等花卉,秀丽逼真。中央门楣上镶嵌着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九达天衢”四个正楷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整座牌坊雕梁画栋、奇巧美观。7只石雕蛤蟆是古牌坊独有的特点,是“九达天衢”古牌坊屹立在古运河桥头的标志。
  这7只石蛤蟆栩栩如生,有的昂首俯腰,有的目睁口张,有的翘头远望,有的支爪若跳,吸引着路过牌坊的行人。让人感到疑惑的是:8个石座上为何只有7只石雕的蛤蟆?原来,由于修牌坊时石质不佳,几十年后,有一只蛤蟆风化开裂。若重新再雕一只,很难与另外7只匹配,人们就将那只损坏的石蛤蟆砸掉,留下几道痕迹,并移到不显眼的东北角上。

  年久失修,直至踪迹全无


  因年久失修,“九达天衢”古牌坊在德州解放前夕已摇摇欲坠,局部出现了塌落。解放初,除了“九达天衢”四个金字外,其他部位均退颜无色、木雕图案只可见到轮廓,有不少地方露出了木头的原色。
  1952年前后,广宁桥的西半部坍塌,影响了人们的交通。桥口街与米市街将摇摇欲坠的古牌坊拆了,将拆下来的圆木柱子,修补了石拱桥的坍塌部位。部分石料铺在了坍塌的桥面上,余下的石料,在靠近米市街路西的海子沿上修了座 “溜口嘴子”。那7只石蛤蟆和带有折皱的基石座,被移到流口嘴子上做了护栏。小块的木雕被人们拿回家去烧了,最可惜的是“九达天衢”四个正楷大字的牌匾不知了去向。那些砖、石雕的小件堆积在海子边,有的被砸碎、有的被丢进了海子,最后全部没了踪影。从此 “九达天衢”牌坊就在德州大地上消失了。不过海子边的那7只石蛤蟆还在,直到“文革”结束,它们还虔诚地趴在海子边。上世纪70年代末,原德州农机厂在修铸钢车间时,就不翼而飞了。
  至此,气势磅礴的“九达天衢”古牌坊,变成了美丽的传说。
□随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忆九达天衢古牌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