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路桥“鲁班”桑梓情深

1953年,赵同良(前排右一)与中共德州地委办公室人员合影。



1986年,赵同良(前排左三)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姚依林(前排左四)视察东营黄河大桥。



1978年,邓小平同志接见援尼专家组成员(三排左九为赵同良)。



  (上接3版)在一次阻击战中,三纵隔着一道战壕和敌人对峙,阵地上炮火横飞,敌人用密集的火力压制解放军阵地,赵同良和担架队员们根本抬不起头来。赵同良和一个部队的班长扶着一个伤员刚一起身,这个班长就被子弹打穿了肩膀。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趴在地上,把伤员背在背上一点点地向前爬行。当时赵同良只有19岁,身材非常瘦小,在爬了50米后全身棉衣都湿透了, 100多米长的开阔地,他爬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把伤员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由于在济南、淮海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赵同良所在的担架连一举成名,后来被授予 “模范担架连”的称号。那时候担架连的口号是 “不让一个伤员留在战场上,不让一个尸体留在战场上”。整个华东野战军都有了一个说法:“只要有了渤海担架连,我们就放心了,死也不怕了。”赵同良个人也荣立一等功一次,并先后受到华野三纵司令部、华东支前委员会的表彰奖励。

修路筑桥,屡创佳绩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赵同良积极递交了南下申请书,准备南下参加革命战争。但组织上安排他回到解放区,从事地方工作。他先后在庆云、禹城、齐河、平原、德县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后来到德州地委办公室工作。1955年他被调到了济南,先后在省水利厅和省交通厅任职。
  在任职省交通厅期间,他长期奋斗在交通基本建设的第一线,先后参与和领导了平阴黄河大桥、北镇黄河大桥、石臼港立交桥、龙口港、威海港、青岛杭州路铁港立交桥、东营黄河大桥工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他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山东路桥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知名的大型交通骨干施工企业。公司先后荣获 “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和省交通系统 “经济效益先进企业”,创下了我国公路和桥梁建设史上的多个 “第一”和 “之最”:青岛杭州路铁港立交桥是我国第一座预应力弯桥;东营黄河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特大型钢斜拉桥。他们施工的工程,先后两次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 “鲁班奖”,并两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
  1977年,赵同良被国务院批准为援建尼泊尔廓-纳公路工程专家组组长。当时文革刚刚结束,赵同良这个专家组长不仅要负责业务方面,还得负责外事活动、队伍思想状况,情况非常复杂。整个援建队伍一共180多人,以山东为主抽调了4个省市的人员参加。刚一到国外,有些人由于想家,吃睡都不正常;有些人看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打起了退堂鼓……队伍斗志出现了问题。那时,物质激励措施一点也不让用,赵同良只能发挥自己多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讲责任感、荣誉感,鼓舞大家的信心和斗志。 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尼泊尔,赵同良经过多次争取,把专家组的全体同志分成两批,分别参加迎、送活动,大大增强了整个队伍的荣誉感和士气,为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
  从1977年到1982年,赵同良整整在尼泊尔呆了5年时间。廓-纳公路全长61公里,五分之四以上的地段都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区,山上经常有巨石滚落,施工难度大。加上尼泊尔气候炎热,经常是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一出门就汗流浃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里,赵同良坚持与专家组的队员们一起,深入一线勘察、施工,在他的带动下,整个专家组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期间,专家组政治方面没犯任何错误,安全生产上没出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工程预算方面节余了外汇人民币900多万元 (占国外预算的三分之一),工程质量被尼泊尔方面定为 “样板路”。回国以后,专家组受到了中央的表彰。

情系桑梓,成为南赵村的 “编外干部”

  1991年,赵同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本来有充裕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颐养天年,但他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家乡的建设上,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建言献策,对县、乡,尤其是村一级领导班子的工作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挥自己经验丰富、思路开阔的优势,为他们当好参谋、做好顾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庆云县开发南大洼,要经过南赵村修一条沥青路。村里想借此机会将村内街道整修一下,但因村里底子薄,拆迁补偿不好办。修路遇到的房屋拆迁是个大问题。赵同良觉得,修路对村里经济发展是件好事,应该大力支持。他家正好有一处房子在规划线路上,于是主动提出先拆他的房,不要一分钱的补偿。在他的带动下,修路遇到的拆迁问题迎刃而解。
  每年春、夏、秋季节,赵同良都要回老家的村子里住两三个月的时间。期间,他发现南赵村村民饮水质量太差,各户都是在自己院内打一个几米深的压水井,不仅水质差,且污染严重(猪圈、厕所、粪堆渗透等)。2003年秋,为彻底解决南赵村饮水问题,他主动找到支部书记赵赞民,提出采取捐资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解决饮水难问题,并率先把1万元钱放到了村书记的手里。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大家深受感动,踊跃捐款,很快就凑够了打井的钱。 2003年11月28日,在响彻云霄的鞭炮锣鼓声中,清澈甘甜的地下深水顺着管线流进了各家各户、滋润了大伙的心田,困扰全村世世代代人的吃水难问题在短短的20来天里得到了彻底解决。
  2004年,南赵村被列入新农合试点。刚开始,村里的老百姓都不积极。赵同良和村支书商量:新农合是惠民、利民的事,要尽力让大家都参加。他主动提出,村里的近百个低保户、五保户、 70岁以上的老人,由自己掏钱给他们交新农合的费用。这一交就是3年多。后来大家对新农合都有了认识,主动提出不用赵老帮着交了。
  他还积极在农村倡导移风易俗,提倡节俭办理红白事。为此,赵老专门回村,给村干部、村民代表开了两次会,讲厚养薄葬的传统和风俗,讲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尚,改变了村民们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习惯。他还带头捐资1万多元,在南赵村的荒废地上建起了集体公墓,改变了以前乱占耕地土葬的现象。该村的丧葬改革成为全省民政工作的亮点,全省丧葬现场会在庆云召开,全面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
  为丰富当地史料、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2010年他倡议修撰 《南赵村村史》。历经数年的搜集整理和编写,今年,他主持编撰的 《南赵村村史》即将公开出版发行,并入选庆云县重点文化扶持项目,被县领导、史志办的专家赞誉为:开创先河、村史典范。
  “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退休以后总想为家乡做点事。大事做不了,力所能及的小事总想多做点。共产党员永远没有退休啊。我还能为乡亲们做很多事呢。”赵同良诚恳地说。采访结束,他写下了 “感谢家乡关怀,愿家乡发展更美好!”□本报记者 尹滨 周坤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路桥“鲁班”桑梓情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