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源远流长的德州高跷

德州小锅市街高跷同乐会上精彩的高跷表演。





高跷同乐会上的鼓点伴奏。



  德州高跷源远流长,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时在京杭大运河漕运过程中,德州船工利用运粮进京冬季封河无法行船的空闲时间,向京郊通州坝(今北京通县一带)的艺人学习高跷技艺。
  德州地处鲁北,冬春两季天寒地冻、农事清闲;城里商家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也都闭门歇业。于是,在这个空当里,人们便以庆新春闹元宵为由,组织民间艺人和爱好者排练、表演高跷舞蹈,自娱自乐。
  据《德州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至清乾隆年间,已形成德州独具特色的高跷阵容与演出形式。
  每年元宵佳节,高跷艺人们都会走街串巷亮绝活,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博得热烈的掌声。踩的跷由4x6厘米的方木制作而成,上扁下圆,高80、100、120厘米不等。登场表演的人物穿戏装,7、8、9对不等,一般为头佗、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8对。
  德州高跷的演出形式有行进、小场、大场之分。行进表演时分两队,沿途边走边表演;小场即一般撂场,主要在街头、路口和单位的门口表演;大场为正式演出。首先,演员集体跑场,打开表演场地,随即分场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是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民间生活片断。演员竞相发挥技巧,即兴抓哏逗趣,场面活跃,气氛热烈。民国时期,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陀,倒蹲舞棒,以108棒打上,72棒打下,往返于12米高的南城门坡道上,夺得头魁,家喻户晓。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由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伴着鲜明的鼓点,演员双脚着跷,奔跑跳跃,灵活自如,加之眼神和身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场面活跃、气氛热烈、兴趣盎然,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几百年来长演不衰的根本所在。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源远流长的德州高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