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郭洪志:大医精诚济苍生

2006年7月,郭洪志(左二)在郭澄清文学创作全国研讨会上。



1982年1月,郭洪志与夫人在长春。



2011年10月,全国轻度认知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中期协调会后,郭洪志(前排左四)同与会专家合影。



  (上接2版)从此,立志在医学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的郭洪志走上了医学研究的道路,并圆满回应了父亲对他的期待。
  面对我们 “为何您能在医学研究中取得如此成就”的问题,郭洪志谦虚地表示 “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做得比我好的人有的是”,但他很乐于与年轻的医学研究者分享他的经验。
  和郭洪志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吃饭喝酒等应酬的场合,从来见不到他的身影。因为医学研究是件很耗费精力的事,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更多时间研究,郭洪志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 “像我带的研究生,两年多的时间里,可能也就他们毕业的时候和他们吃顿饭。”郭洪志说。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可以说是他雷打不动的 “研究时间”,他的众多研究成果,靠的便是这每晚两小时的持续积累。
  另外,郭洪志也尽量避免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论坛等等,对此,有人不解:通过学术会议可以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不参加岂不很可惜?对于这种说法,郭洪志总是一笑而过,他说父亲曾教育他:实实在在做点儿事比提高所谓知名度重要得多。在郭洪志看来,既然想做研究,就必须撇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郭洪志目前在神经内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想在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或拿一些奖项很容易,可他从来不会 “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为了拿奖而拿奖”。 “有些事,自己做好了,对医学发展有贡献就够了,名利和 ‘帽子’只会让人离科学越来越远。”身为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的他经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用一句话总结郭洪志的上述经验, “耐得住寂寞”或许最合适了吧。
  郭洪志说,从事医学研究,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医学研究的“真核”。
  专业方面,郭洪志是学西医出身,然而通过对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他形成了独到的 “中西结合、辩证考量”的思维方法。面对病症,郭洪志总会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主要矛盾在哪儿、次要矛盾在哪儿、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是什么,以此找到最佳切入点。然后利用西医技术进入疾病的微观、细节。 “西医具有机械化和形而上思维,这是其缺陷;中医则更加辩证,善于从整体的角度考量,而中医的缺陷在于不能进入疾病的微观、细节。”郭洪志说,若能把中西医的优势结合起来,对疾病、对医学的认识会提高一个层次。
  在郭洪志的书柜里,一本名为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大部头”格外显眼。在这本由郭洪志主编的医学专著的序言里,王士雯院士、李春岩院士等医学界泰斗称其研究 “具有非常难得的独创性”, “填补了国内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的空白”。而这一切与他敢于独创的做法不无关系,这也是他要分享的第三条经验。郭洪志坦言,目前国内的医学研究体制过于重视国外研究基础,若一个课题没有国外研究基础,立项都很困难。面对这样的难题,郭洪志仍然坚持自己的独创研究并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创性成果。郭洪志说,很多人理解的独创性就是在某个热点的研究上开启一个新的窗口,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的独创性应该能够开辟新的领域或补充某项空白, “很多人搞研究喜欢跟着西方走,跟着热门走,可说实际的,西方医学界对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若想赶超很难,要是跟在他们后面走,则得到的不可能是精华。进行独创性的研究一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进行独创性研究,医学才会真正进步”。
  可以说, “耐得住寂寞”、“正确的思维方法”、 “敢于独创”是郭洪志医学研究的三件“法宝”,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件“法宝”成就了今天的郭洪志,并可为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借鉴。

医生是个行善的职业

  这次采访之前,我曾听过关于郭洪志的一个故事。大约3年前的一天,郭洪志回家乡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位老乡听说他来自齐鲁医院,便对他说,“我有个亲戚重病好多年,就是在齐鲁医院治好的,主治医生好像叫郭洪志。”在得知自己对面的人正是郭洪志时,这位不曾谋面的老乡紧紧握着他的手不住地感谢。
  作为省内知名的神经内科专家,每天来自各个地市找郭洪志看病的人络绎不绝。郭洪志说,大多数人是靠口耳相传找到的他。比如有一位来自泰安的乡村医生,他们同村好几个人的病都是郭洪志治好的,所以每次遇到类似的病人,他就推荐病人去齐鲁医院找 “郭主任”。
  郭洪志之所以能积累起这样的口碑,除医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真诚为病人着想的心。郭洪志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 “学医怕的不是技能的欠缺,技能的欠缺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弥补,怕的是没有一颗医者仁心。因为医生是个行善的职业,这一点若不能高高挂在心头,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每次给人看病,郭洪志都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跟病人交流;每次开药,他都会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花费;下班后,他习惯性地把诊疗记录带回家,经常在吃饭或散步时思考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每每有了主意,他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他们……
  作为知名专家,经常有医院或个人高薪酬邀请他赴外地会诊,对于这些邀请,郭洪志持“能拒绝就拒绝”的态度。他觉得,去外地会诊一天,最多只能为三四个人看病;而在门诊一天,能为三四十个人看病。 “虽然会诊一个病人能拿一两千薪酬,还比较轻松;在门诊看一个病人只收几块钱挂号费,一天下来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但哪个价值更大?我觉得还是在门诊,因为这样我能用己所学帮助更多的人。”郭洪志说。
  眼下,郭洪志快到退休的年龄。对于退休后的生活,郭洪志说: “那时候我就不用参加一些会议和行政工作了,但我还可以给人看病,那时候我就有更多时间做一个纯粹为人看病的医生了。”眼前的郭洪志,对自己的病人满怀不舍。这让我们恍若看到同样离不开乡亲们的郭澄清……

愿有更多机会回报家乡

  由于身兼主任医生、科研人员、教授多重身份,郭洪志并无太多闲暇时间返乡。这次采访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很久没和别人聊这么多了,今天见到家乡媒体是格外亲切。
  虽不常返乡,但郭洪志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 2010年底,郭洪志和兄弟将父亲作品 《大刀记》的各种版本、连环画、影视资料、照片等百余件珍贵文物资料,捐献给了新建成的宁津县“大刀记博物馆”。如今,郭洪志仍在进行搜集整理郭澄清相关资料的工作,准备日后捐给家乡,他希望父亲的作品和精神能够影响更多的家乡人。
  从医生涯中,郭洪志多次与家乡的医生、医疗机构交流,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与家乡人分享。平日里,经常有家乡人找他看病,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不仅会尽作为医生的责任,还会以一个老乡的身份去关心对方饮食起居等 “分外”的事儿。郭洪志对记者说: “每当有老乡找到我,我都感觉无比的亲切与荣幸,眼下我就要退休了,等到那时候我就有更多时间回家,也有更多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了。”
  采访结束时,面对我们为家乡题词的邀请,郭洪志包含深情的写下: “感谢家乡养育恩,足行天下不忘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本报记者 周坤 张晓航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洪志:大医精诚济苍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