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1206期 >> 第01版:周刊
保障房走进农村社区,有效弥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让困难群体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保障房“下乡”的恩城探索
作者:任立松本报

11月29日,平原县恩城镇困难群众正在抽取房号。解桂颖摄



  提起保障房,并不陌生。在城市,保障房已经让千万低收入者圆了住房梦。但是在乡镇给农民建保障房,并不多见。
  平原县恩城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就盖起了108套农民保障房,解决了部分拆迁群众“上不了楼”的难题,为和谐推进城镇化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书记镇长叫不上名字的保障房

  “不能叫廉租房,因为不收租金,也不能叫经适房,因为不收房款,到底该叫它什么,你们自己琢磨琢磨? ”11月29日,在平原县恩城镇政府会议室里,恩城镇党委书记孙清军和镇长崔俊凯被记者们“问住”了。
  “问住”镇领导的,是108套连他自己都叫不上名字的保障房。
  原来,恩城镇在城镇化建设中,为了不让困难群众掉队,在新建的万人社区里挑了最好的地段,建起了108套保障房。由于既不收租金,又不用交房款,这在以往保障房的概念里,从来没有过。至于起个什么名,还真让人犯点儿难。
  但不管怎样,恩城镇第一批48户特困家庭却高兴得像过年。 11月29日上午,经过一上午的摇号,48户特困家庭领到了钥匙。
  74岁的马文忠一拿到钥匙,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楼房看一看。楼房虽仅6层高,但是考虑住进来的大多是年老、大病或残疾群众,还是配上了电梯;推开房门,60平方米的二居室,既干净又亮堂;时值初冬,室外降至零下 8度,房间里却暖意融融——恩城镇政府为解决取暖问题,免费给每户配送了一套价值3000元的天然气壁挂炉。
  老马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住了一辈子土坯房,上了岁数却住上了新楼房,真像做了一个梦。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恩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忘保障困难群众安居,平原县委书记马善军对此点评说:“保障房走进农村社区,是平原县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统筹的一个新探索。恩城的做法让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恩城群众,有效弥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

用保障房给困难户兜了底

  在平原,恩城是一个经济强镇。两年前,这里的地方税收就突破了3000万元,今年仅前三季度,恩城镇地方税收就已接近4000万元。
  财政钱袋子鼓了,不能忘记困难群众。 5年前,恩城镇驻地拉开新规划建设的序幕,镇驻地及周边村面临拆迁。按照规划,恩城镇将新建两个万人社区,涉及拆迁群众近千户。拆建一开始,孙清军就发现,少数群众因为房屋破旧获得的补偿金很少,同时又因为生活困难拿不起住楼差价,即使建起了新社区,许多人怕也上不了楼。
  是将问题抛却脑后继续拆建,还是将困难群众兜底纳入?恩城镇选择了后者。走访、调研、研究之后,恩城镇当即下决心拿出1000万元建设108套保障房,把拆迁户当中的特困群众统统以保障房兜底,坚持独生子女户、军烈属、残疾困难家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优先;还明确规定,凡是符合入住条件的,免房款、免租金;同时,保障户只拥有居住权,不允许转租、出让或由非保障户居住,保障户达到入住敬老院条件、年收入过万元或子女具备赡养能力后,要自动退出。
  花钱建房子,不能换来百姓不满意,恩城镇为了让困难群众住得舒心,把保障房定在了城镇最繁华地段,配建进了万人社区的中心位置,分两栋楼108套,共6480平方米,为每户60平方米两室一厅小户型。虽然楼高6层,但是安上了电梯,每户还免费送了一台天然气壁挂炉。

公平分配,让困难户吃下定心丸

  今年10月份,108套保障房竣工了。直到此时,崔俊凯才知道这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分配既不遗漏一家困难户,又防止不符条件者鱼目混珠,考验着恩城镇党委班子的智慧。
  公平分配是个关键。保证公平,需要严格、透明的制度。恩城镇请来了平原县房管中心住房保障科的“内行”,按照县级保障房分配模式,建立了一套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在筛选困难户过程中,他们把人大代表请来了,把政协委员请来了,全程跟踪监督每个细微的步骤;在分配中,谁家申请了房子、政府如何审核、群众推荐了谁等全部进行公示。
为了把房分到群众满意、服气,恩城镇的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名单改了一次又一次,用了足足3个月,才确定下首批48户困难群众。
  11月29日上午,48户困难群众盼来了好日子:摇号分房。73岁的孔祥林就是这48户之一。摇号分房全程对外公开,房子当着群众面抽取,这让老孔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孔说:“这么个分法,谁都有分到好房子的机会,让人心里很痛快。”
  崔俊凯告诉记者:“建保障房是一件好事,既然是好事就要办好,程序繁琐点,无非增加点工作量,如果分不公,好事办砸了,花了钱买来的只是群众怨言。”
  经过筛选的48户特困家庭,体弱的多、得病的多。住上楼后,他们电梯会不会用?天然气会不会开?镇党委、政府专门为每个家庭配备了一名机关干部,负责所帮扶家庭住上新楼房之后的一系列问题,当好“保姆”和联络员。
  “在农村社区搞保障性住房,让特困群众不敢想的事变成现实,这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建设的一项兜底工程,更是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对这项有利于困难群众安居的做法,今后我们还要大胆尝试。”平原县县长王洪霞说。□本报记者 任立松 本报通讯员 金吉鑫张大伟 谭颖 任万虎

短评

在改革中守护好民生“底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改革的落脚点。任何一项改革是否成功、是否“达标”,都不妨用民生这把尺子量一量:如果一项改革不但没有增加人民福祉,反而让人民吃了亏,即使改得再花哨,那也是失败的改革、跑偏的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要盯住“底线”。民生的“底线”是什么?就是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守护好这个“底线”,就应在改革中时时刻刻把困难群体的利益摆在桌面上、装在心坎里。部署每一项改革,尤其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都应该想一想困难群众能否看得见、摸得着、享得了。
  老百姓既需要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政府引领经济升级,同样也需要有一个有良心、守底线的政府,让社会变得更温暖、和谐、有序。□任立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障房“下乡”的恩城探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