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向旭:耄耋党员赤子心
——记解放后禹城首任县委书记
作者:尹滨周坤

向旭(中)与本报采访组





  

个人简历

  向旭, 1920年12月出生, 原名向德昌,曾用名李德昌,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人。
  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5月,任中共利津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
  1948年3月,调渤海区党委工作。 5月,任区党委土改工作团二分团党委委员。 6月,到临邑县进行结束土改的试点工作。10月,任中共禹城县委副书记。
  1949年3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1951年7月,任中共德州地委党校校长、宣传部副部长。
  1952年6月,调离德州,先后任职于山东工学院、济南、泰安、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电机厂、上海市文化局等单位。
  1980年2月,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1984年4月,离职休养。
  不同于外滩和浦东的繁华,上海徐汇区给人的印象更多是安静和优雅。这里多的是五六层的建筑,间或点缀着几幢西洋风格的小楼——墙面上爬满的藤蔓显示出它们的悠久历史。旧上海时,这里的一部分属于法租界。
  解放后禹城第一任县委书记向旭的家,就位于徐汇区一条叫作康平路的小巷里。小巷仅有四五米宽,被划定了单行线,偶尔才有一辆车缓缓驶过。路的两侧满是树龄足有几十年的法桐,树干的直径足有四五十公分,临近深秋,抬头满树的金黄。向旭家所在的小区,不着痕迹地与整个小巷融为一体,满院的花草,优雅静谧。
  11月15日上午,向老一早穿戴整齐,端坐在书房里等待我们的到访。利用这点时间,老人仔细阅读着刚刚收到的11月份《国外理论动态》,并认真地用笔在上面勾画。天天读书、看报,已经是老人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我们的到来,让向老非常高兴,他站起来一一和我们用力地握手。已经93岁高龄的老人身体瘦削,行动虽有点迟缓,但仍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挺直身板,双眼炯炯有神,思维敏捷清晰。一上午的时间,他给我们讲自己的革命经历,讲自己的人生体会和感悟,讲自己对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认识。让我们感动的是,已过耄耋之年的向老,仍如自己年轻时一样,对党和国家、对百姓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一生奉献不谋私利

  向旭原名叫向德昌,1920年12月27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幼时的向旭,最大的爱好就是学习,在小学读书时,曾被誉为“勤读生”,中学时,更是获得了“免费生”待遇。他先是在本村小学读书,1931年转入张店铁路小学就读;1937年“七七事变”时,从青岛四方铁路中学辍学。中学时的向旭,已经成长为一名热血的爱国青年,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抵制日货及声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上海十九路军抗日等活动。
  1937年9月,回到家乡的向旭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发起的抗日宣传活动。当年11月,他参加共产党人姚仲明、瘳容标、赵明新在长山中学举办的游击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接受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与民主革命政治理论的启蒙教育,后参加了姚仲明等组织发动的 “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正式参加了革命。
  1938年10月,在清河区领导的长山县第九区行政委员会 (前身为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一区抗日政府工作。随即参加了小学教师训练班,负责组织小学教师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九区小学教师抗日救国会党团支部书记,并在小学教师和农村群众中积极发展党员。在建立党组织期间,兼任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12月,中共长(山)桓(台)县九区区委成立,任区委委员。1939年10月,组织派遣向旭到桓台县敌占区开辟工作,先后任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区委书记、区中队政治指导员、区长等;1941年2月,调桓台县委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
  回想起刚刚参加革命的这段经历,向老说,自己从一名爱国学生到共产主义战士,得益于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尤其是1941年6月,自己得到了参加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 (第二期)学习的机会,至次年5月学习结束。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历史唯物论》《列宁主义问题》,党史和党的建设及政策等理论。 1942年3月,刘少奇到山东来指导工作,正在党校学习的向旭有幸聆听了刘少奇所作的 《山东工作的检查报告》和《论党内斗争问题》等报告,接受了较完整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当时,肖华兼任着党校的副校长,他多次和我们面对面地交流。 ”老人回忆说。
  那次学习结束后,向旭被分配到恳利县抗日根据地工作,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1945年改任县委副书记。此后,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任山东省利津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和山东省禹城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等。新中国建立后,又历任山东省德州地委党校校长、区委宣传委员;山东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济南市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市委教育部长、农委书记;泰安地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3年4月,调上海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任教育处副处长,部办公室主任、部委委员;1970年后调至上海电机厂任厂党委书记兼厂革委会主任;1973年10月,任上海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1980年2月,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4年4月离休。
  梳理向老的革命经历,他27岁开始担任利津县委书记,此后几十年里工作岗位一再变动,职务却多次在正县级和副县级之间徘徊,甚至不升反降。对此,向老却处之泰然,没有丝毫怨言。“我们参加革命,为的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一切都是根据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其他的都无所谓。上午接到通知,下午就到任。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都是人民的公仆。不像现在有的干部,当官是为了升官发财……”向老说,革命战争时期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一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到县里开会、碰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是组织干部进行短暂的学习。那时,群众也不喊干部职务,而是叫老张、老李,或者是小王、小赵,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干部群众真是鱼水之情,无论多么艰巨的工作,都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圆满完成任务。

难忘德州工作的岁月

  1948年3月,向旭被调到渤海区党委工作。 6月,他被派到临邑县进行结束土改的试点工作,开启了他与德州的缘分。土改工作完成后,当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禹城县委副书记,1949年3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我是战争年代禹城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当时禹城县刚解放,百废待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力量,支持前线。 ”向老说,他当时在禹城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支援前线;二是恢复发展生产;三是培养干部;四是对土改中遗留的问题落实政策。1949年,组织上从禹城县各条战线抽调了80多名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工作。
(下转3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向旭:耄耋党员赤子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