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达到解决政府的“钱渴”,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满足、改善居民供暖,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在陵县,城区供暖问题困扰政府已久:近340万平方米的楼房建筑面积,一半靠地热井,四分之一靠小锅炉,剩余的靠家庭燃煤、开空调。这种供热格局损害了生态环境,也难以满足老百姓的取暖需求。
而推广热电联供高效集中供热,建设资金一直是难以迈过的坎儿,但是今年,这个困境被政府花钱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化解。
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供热基础设施,并以取暖费和政府补贴保障企业回收投资和获得一定收益,政府花钱买公共服务,达到解决政府的“钱渴”,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满足、改善居民供暖,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可以说,新形势下,传统政府的大包大揽、单兵作战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外包公共服务项目已经是大势所趋。
环境、民生压力下的改变
11月16日,供暖季一开始,陵县城区有8500多户居民告别了地热井采暖时代,被纳入热电联供集中供暖。从取暖效果来看,这个区别不大,但是对于改善城区环境,这个变化意义深远。
过去,陵县城区有177.3万平方米采用地热井集中供热,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由于深层地热井开发回灌技术不成熟,使用后的深层水被随意排入河流,导致深层水位不断下降,这些深层水高铁、高硫、高咸,对陵县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此外,随着陵县城区高层建筑的增多,深层地热井取水也给地基下沉埋下隐患。
除了地热井采暖,陵县城区还有73万平方米的建筑采用小锅炉供热,既污染大气环境,又不利于节能降耗;而最令人揪心的是,陵县城区还有8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没有供暖,许多家庭甚至还沿用自燃煤球的方式取暖。
因此,改变陵县城区的供热现状,不仅仅有来自环境的压力,还有来自老百姓沉甸甸的民生期盼。
用热电联供的集中供热方式取代地热井,早已被提上县里的工作议程,但是资金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据核算,如果满足城区400万平方米的建筑供热,光建设热源厂、锅炉、主管道等基础设施的资金就达3亿多元,如果再加上后期运营管理,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全部依靠并不富裕的财政,困难不小。在环境、民生、资金压力之下,陵县决定到市场 “找米”。一定意义上说,供热实际是一种市场关系,需要使用者部分付费,有一定盈利空间,这就对社会资本有了吸引力。经过多次招商,最终北京华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伸出橄榄枝。
政府补贴发酵社会资本
今年,陵县与华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华阳新能源投资3.28亿元用于建设城区供热基础设施,工程分三期,5年完成;届时,可以满足整个城区4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
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必须让资本“有利可图”。根据协议,华阳新能源向使用暖气的居民收取暖费;同时,政府第一年对华阳新能源补贴4000多万元,并保证以后7年时间每年补贴不低于3000万元,保障企业回收投资;华阳新能源先后可以享受20年的经营权。
在集中供热项目里引入社会资本,一举多得:供热设施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政府每年只需要拿出3000万的资金用于补贴,就可提前几年让城区近20万居民享受暖冬,还消除了原先供热方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威胁;后期运作推给市场,改变了一提供公共服务就设立事业单位的老路,节省了财政开支;将供热交给企业,善于精打细算的企业必然想方设法以最少的燃料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节省了能源、减少了废气排放。据了解,华阳新能源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燃煤高温热水锅炉,热效率可达90%以上,比分散供热的小锅炉效率提高了40%。
目前,城区集中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于11月16日实现了供暖,供热面积达103万平方米。
多方共赢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效监管
把集中供热项目外包给社会企业,仅仅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开端。现在,最让城区居民担心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能否保证居民的供热质量?
家住陵县御府花都小区的刘女士说,如果供热归政府管,暖气烧得不好,我们可以找政府解决;如果供热归了企业,暖气不热,我们该去找谁处理?进一步来说,倘若供热企业置居民投诉于不顾,居民又该怎么办?
刘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每到冬天,关于供热的投诉总是高居媒体和市民热线的热度榜,可见供热矛盾的多发、易发。不过,在市区居民诉求可以得到公共事业局的回应、支持,而真正让“买来的服务”不打折扣,陵县也亟需成立供热监督机构。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政府花钱买服务,并不是万事大吉,恰恰相反,这时质量监管的责任更为重要,市场“无形的手”失灵的地方,就是政府“有形的手”发挥作用的地方。如何保证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人员能够自始至终地保证服务质量?如何防止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而“偷工减料”、服务不到位?这些在市场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在政府购买服务中难免出现。
因此,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更需要监管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时得到服务对象的反馈。
眼下,陵县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监督机制, 据陵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打算设立城市供热管理办公室,监管供热企业和受理居民的供热投诉。□本报记者 任立松 见习记者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砚才
短评
政府购买服务需完善配套机制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际上是政府花钱“养事不养人”。
过去,有了一项公共服务就马上设一个新部门,新增财政供养人员,既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事实表明,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势必出现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提供服务的好与劣,无人监督;成本控制的严与松,无人在意;导致部门丧失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政府花了钱,却产出了百姓不认可的劣质品,扭曲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初衷。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把市场能解决的交给市场,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政府从市场参与者角色退出,有利于激发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腾出来“有形的手”,可以更好的担当裁判员的角色。现实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难免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买来的服务”打折扣,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给力。
更大范围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需要依托有效的配套机制。首先要完善采购机制,许多公共服务存在盈利空间,如果只是少数人拍板,容易滋生腐败;其次,要让购买过程透明化、公开化,保证价格合理,物有所值;再者,要完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搭建全方位监督平台,保证服务质量不缩水、不灌水、不跑水。
□任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