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1115期 >> 第01版:要闻
部门处罚有依据,企业却不知依据何来,感觉“纯粹为了罚款”——
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断在哪儿?

  “只拍照取证,不做事前提醒,也不进行规范,感觉执法部门纯粹为了罚款。 ”在一次市纪委、监察局召开的企业发展环境调研座谈会上,我市某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原来,这家银行的LED显示器未备案却发布产品信息,根据 《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涉嫌违规,有关部门开了罚单。
  按理说,银行违规,部门处罚,本无争议,但由于处罚前沟通不畅,企业对部门的正规执法还是产生了怀疑。
  这仅是政企间沟通不畅的一个缩影。现实中,政策、法规屡屡断在政企间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上:法规、政策传达不到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扶持作用,最后成了空中楼阁,不但助力不了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反而激化了政企矛盾,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

  

轻宣传、重处罚、“一头热”

  座谈会上,我市一家商贸企业提议:“铁西”市场多,人流、物流、车流大,运输蔬菜的车辆经常被罚款,相关部门应给运输车辆些政策。
  建议反映至相关部门,答复却出乎意料——这些问题早就被解决了,很多年前,运输蔬菜货车就可以凭鲜活农产品“绿色通行证”或相关部门免费核发的“城区通行证”自由出入。
  问题被解决了,为什么企业却 “不知道”?这种情况并非孤例: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许多规定、政策“酒在深巷无人知”;出台的新规定没传达给企业就开了罚单,导致企业不服气、有怨言;颁布的新政策有份量企业却无从知晓,导致企业总是抱怨没政策、少帮扶……那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有部门对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对于一些部门而言,宣传效果如何,往往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也凸显不了成绩,导致其漠视宣传。
  座谈会上,不少企业代表还呼吁,职能部门应该人性化执法,多给企业提示,给企业留出整改时间,这说明个别部门轻宣传、重处罚,引起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反感,不愿意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
  也存在企业不重视与部门对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前一段时间,我市某部门举办了一次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结果只有五分之一的“一把手”到场,极大影响了培训效果。

  

部门:多讲服务,不能“一罚了之”

  打通政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政企共同发力。部门该怎么做?
  有专家指出,执法是管理,宣传是服务,但是许多部门重管理、轻服务,造成政企隔阂,阻断了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因此,部门应尽快树立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理念,不能停留于“一罚了之”。应加强法规、政策的宣传推介,执法时,更要强调宣传、提醒在先,处罚、执法在后。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做到文明、善意、公正、规范、廉洁执法,而不是粗暴、恶意、趋利、随意、徇私枉法。
  我市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某些部门办事拖沓,也会阻断政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企业的决策根据市场而变,讲究的是效益、是速度,遇到问题希望“马上办”,不是通过层层审批、层层请示拖泥带水;也有企业家反映,一些部门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往往没有人跟踪办理,需要企业一再催促,才想起来去解决,这说明政策落实的程序有待完善。
  因此,一方面,部门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倡“马上办”、“立刻办”;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有效的跟踪督办机制,刹刹部门工作的“懒散风”。

  此外,有企业家建议,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不引起企业的抵触。他告诉记者,有些部门政策虽然看上去洋洋洒洒数千言,但是真正对企业有帮助的就那么几条,企业看了“不解渴”,久而久之也就不关注了。他希望部门不能为了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应深入实际,搞懂企业究竟碰到了什么问题、根源是什么,然后再出台政策。

  

企业:主动沟通,才能用活、用足政策

  企业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同样必不可少。
  温多利遮阳科技(德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新坦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就因为不主动对接政府部门而吃了亏。
  温多利遮阳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生产遮阳面料的企业。过去产品比较单一,后来发现单一的产品路子走不通,开始注重研发新产品。刚开始基本上是闷着头自己干,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效率很低、进展很慢。但是自2011年与市科技局取得联系,市科技局立足企业需求,数次派人登门指导,仅2012年一年时间,公司就申报了专利28项,注册商标27个,取得了15项国际、国内认证。
  赵国新说,企业与政府唯有沟通,政府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企业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政策,更充分地使用政策。
  此外,客观地看,执法部门也有难处,有法不执、有法不依就是部门失职,因此企业应该支持、理解部门依法、公正、规范执法。现实中,许多企业一旦遇到部门不公正的处罚,首先想到通过潜规则“搞定”,私相收授,而不是透明、公开解决,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邪气的盛行。
  有专家认为,一些企业家应该放弃“特权”思想,许多情况下,即使明知自己违规了,但是有的企业家却对罚款仍旧满腹怨言,与政府部门虚与委蛇,不能立行立改。须知,一个公正、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共同创造。

  

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政企沟通平台

  有专家指出,政府应主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政企交流和沟通,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断层。
  今年以来,市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围绕搭建政企沟通新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
  组织6个部门、6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德州新闻网开展了“政企会面、共商发展”在线访谈;召集12个重点执法部门和13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见面交流,当场听取意见和建议,督导解决企业难题27项;先后开展了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专项清理、“打造营商环境突击月”、 “庸懒散”专项治理等活动,为畅通“最后一公里”铺路搭桥,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本报记者 任立松 见习记者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宗军 玉方 金霞

莫以处罚代服务

  政企沟通的 “最后一公里”被阻断,很多情况下,是政府部门“以罚代服务”的思想占上风所致。
  客观来说,企业的违规的确该罚。而且,许多部门也乐于挥动“处罚”大棒,因为它远比摆政策、搞服务来得容易,来得省心。但是必须明确:处罚,只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政府部门如果动不动搬出“罚”这一“尚方宝剑”,必然造成了政府和企业间的隔阂,让企业产生“纯粹为了罚款”的感觉,疏远与政府部门的距离。
  打通 “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必须扭转以罚代服务的思想,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对于企业不明晰的政策法规,要耐心普及;对于企业不认可的政策法规,要真诚沟通,争取支持;对于不再适合实际的政策法规,要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及时修正;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要贴近企业需求,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政企沟通,实质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府角度而言,实际是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的问题。拉近政企距离,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从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指挥者的位置退下来,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而不是处处“挥大棒”。唯有此,政府部门才能摆正位置,找准坐标,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实现政企 交 流 通畅、有实效。
□赵霞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断在哪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