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1108期 >> 第10版:网闻
在古运河景区的东岸,有两栋仓库,它们是用平原县古城墙砖建成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航运局的老仓库

位于现汽运公司转运站货场的老仓库。





  在古运河景区的东岸,现汽运公司转运站的货场 (原德州航运局货场)里,有两栋老仓库。它们虽然看上去早已破旧不堪,可依然为社会做着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货物的转运和运输量大大超过了德州港口的吞吐量。据相关资料记载: 1952年前后,德州港货运量为86505万吨,年平均3200余万吨;周转量为124831万吨公里,年平均445803万吨。可当时航运局搬运工人的 “技艺”,绝大部分是人抬、肩扛、手推,也就是纯粹的手工操作。要想提高吞吐量、完成任务,唯一的方法就是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干活。
  那时,煤炭、棉花、粮食位居德州港转运量的前三位,由于我国的各行各业均处在才起步的状态,各种工具、容器、器材等均很落后且紧张。因没有 “苫布”,棉花垛要用芦苇席盖,几十吨乃至几百吨的棉花垛,要用2到3平米大的芦苇席遮盖。据说一个棉花垛,要用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芦苇席,它们全部靠人工用“弯针”一块块地缝起来,不仅不能漏雨,而且外形还得漂亮美观。
  因为没有麻袋,粮食的转运全部是散装散运。可当时航运局的货场里,只有两个像样的仓库,而且,装卸场地多是黄土地。也就是说,从火车和船上卸下来的粮食,全部散放在土地上,如遇刮风下雨,想盖一盖都没器材,实在叫人心痛。所以,将散装的粮食放到仓库里,成了工人们的愿望。
  在这个环境下,出现了一个新的工种——捡粮食工。当时,航运局雇佣了很多女工,她们坐在仓库里,挑拣落在粮食里的沙子等杂物,场面很是壮观。
  大约1953年的夏季,有工人听说平原县正在拆城墙,那里有些城墙砖无用。后经上级协调,航运局的工人们拉着大胶皮 (用橡胶轮替代了铁轱辘的大车)、小毛驴车等,到30多公里外的平原县,将部分城墙砖运来,修建了这两栋仓库。
  在修仓库时,为了安全起见,墙体采取了下宽上窄、内平外斜的方法,地基处墙体大约一米宽,到封顶时大约37厘米宽。虽然这两栋仓库后来进行了改造,可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它们当时的风采。
  所以,今天说起这两栋仓库来,它们是普通的,但又是特殊的,因为它们诞生在特殊的年代,而且是用古人烧造的古城墙砖所建。
□随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航运局的老仓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网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