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1101期 >> 第10版:往事
德县“皈一道”寻踪

皈一道旧址


皈一道印刷的书籍


  皈一道是清末民初活动在德县(今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东乡一带的宗教组织,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由德州人创立的宗教组织。该道将儒、释、道三家教义揉合为一,劝人行孝积善,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但从它的教义和传道手段来看,皈一道所从事的活动仍具有封建迷信和聚敛钱财的性质。

皈一道主和皈一道院

  相传,皈一道的创始人为平原县城北赵家洼人,姓名失考。他的传人,即皈一道的第二代道长是德县王官庄人陈希曾。陈希曾(1873—1941),号称 “陈善人”,自幼熟读诗书,擅长武术,在平原县赵家洼的皈一殿入道,后潜心研究神学,将皈一道发展壮大。德县一带的道院,最早于1912年修建在滋镇乡小郭家村,陈希曾接任道长后开始在王官庄修建总坛。
  皈一道最兴盛之时为1935年前后,徒众最多时达四五千人,东至滨州,西至太原,南到镇江,北至哈尔滨。皈一道取“九九归一”之意,将儒家的孝道思想和仁义道德、佛家善恶相报以及生死轮回说、道家的修炼成仙术杂糅在一起,形成皈一道的道义,强调积德行善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供奉的神灵有:(老子)、圣人(孔子)、佛爷(释迦牟尼)三神。皈一道徒利用当时民众的迷信思想和国家兵匪作乱民不聊生的现状,大讲“善因善报,恶因恶报”的因果报应,极力宣传入道者可以避免“三灾八难”,死后不受“轮回之苦”,坚持修道练功,还可以成佛成仙。因此,入道者不惜倾家荡产,源源不断地捐献财物。
  皈一道院分三部分,大殿、修道院、印刷室。
  道院有3座大殿,南北排列,“飞檐翘角,碧瓦青墙”。前大殿有合围明柱8根,靠山柱8根,鼓形柱础,台高1米。殿中供奉无生老母塑像,并罩以玻璃外罩。中大殿除雕梁画栋外,塑有二龙戏珠,悬于二梁之间,内供奉太上老君、圣人、佛爷。后大殿3间,有明柱4根,配有东西庑,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这3座大殿中无论是正位还是两侧的神像,都是由道徒们捐款塑造的。两侧神像当时没有名字,而是约定捐款者本人死后就成为该尊神灵。
  修道院是修道者的“静”室,是道徒参禅、打坐、练“九转”的地方。它有两处,一处在大殿西侧,一处在路西与民房相邻,非道徒不得进入。据说,炼成前九转,可以百病不生,益寿延年;炼成中九转,可以陆地成仙;炼成后九转,可以白日飞升(即肉体成神)。这是把武术中的气功用之于鬼神迷信,来愚弄人民、聚敛钱财的一种手段。也有人想通过“避谷”这条途径修炼成仙。据说,练成“避谷”这一功,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不吃饭。但传道者们明白,正常人49天不吃饭是不行的。所以他们研制了一种药丸,名叫“避谷丸”,由黄芪、红枣、枸杞、栗子、柿饼等配料研制而成。每天服用这种药丸,可以六七天不吃饭,精神如常。所以,练“九转功”和“避谷功”可以成仙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印刷室分为编写、刻版、印刷、装订4道工序,主要是编印善书。善书有单页的《行孝歌》《何仙姑妯娌训》《劝人息讼歌》等,也有成册的《二十四孝图》《善恶名言》等。
  1941年,陈希曾因病身亡,皈一道徒推举其弟子许荣堂为道长。 1945,中共德县县委和德县政府移住此地,遂将各殿内的神像一一拆除。 1952年,德县县委、县府迁往陵县县城。 1958年,德县政府将道院改作德县四中校舍。 1971年下半年,陵县因修建影剧院缺乏建材,先后将前、中两座大殿拆除。后大殿毁于1991年。该处兴建的学校也于2000年停办。

扶鸾与盂兰盆会

  驾乩扶鸾是皈一道骗人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有的人却对此深信不疑。
  扶乩又叫 “请神书”,是用一个箩圈形的圆木架,上面绑着一支木笔,由一人架着,用木笔在沙盘上划字,即所谓仙人临坛。待乩笔停止不动时,由一个人读出沙盘上出现的字迹,两人记录,随读随记,不得遗漏。读完后,一人用木板刮平沙盘上的字迹,以备仙人再示。就这样,如此循环往复,最后把得到的字连成完整的句子,作为神仙的临坛启示。这其实都是预先排练的,架笔人意念上想写什么字,就能晃出什么字来。因此,驾乩扶鸾就是借凡人的手和灵感,在沙盘上指示神的机宜。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有的地方称“鬼节”。据清太仓人顾张思 《土风录》载:“七月十五日寺僧设盂兰盆会。 ”《盂兰盆经》云:“目连母亡,生饿鬼中,佛言须十方僧众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方能解脱。德县皈一道在“七七”事变前,于每年的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在这个会上,不但扶乩、劝善、传道,还扎起一只三丈多长,八九尺宽的大彩船,陈列于广场上供人观看。船帮上的两侧,扎有十殿阎君、判官小鬼、等鬼卒形象,也扎有所谓行善之人走金桥银桥,作恶之人在地狱受苦的形象。另扎有南海观音手执杨柳枝,怀抱净水瓶的形象。
  大殿内,香烟缭绕,磬声不绝;大殿外的广场上,周围十里以内村庄的男男女女,来观看这个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各种摊贩的叫声不绝。在空场的一角,道院派人支起大棚,里面摆上若干板凳,让赶会的善男信女们坐在里面听讲善书。如此强劲的宣传确实迷惑了一些人。淋雨店村有一个道徒,学道入了魔,竟自弃家出走,效仿韩湘子到终南山去修道成仙,不知走到什么地方,被家人找了回来,成了神经病。
  皈一道道徒茹素忌荤,遵守五戒,不吃五辛(即葱、韭、芥、薤、蒜)。有的修道的人还忌三白,即忌白面、白糖、鸡蛋。道规还规定:凡是随父母入道的未婚子女,不能结婚,要以童子体修道成仙。据说陈希曾的孙女陈子贞30多岁了,陈希曾不让她结婚。解放后,陈子贞才和德州市德众街的街长结了婚。可是陈希曾的孙子却能够结婚生子,使人感到困惑!

勾结官府与敛财无数

  1936年,德县县长李树德小憩于皈一殿,陈希曾作陪。李县长意在为难陈希曾,提出必须让不识字的人来架乩,看是否真有神仙临坛写字?否则就是造谣惑众,予以取缔。当时在场的一位小学教师李昆泉为其辩解,并央求县长不要过分追究,才算作罢。
  饭后,李树德指着东山墙上郑板桥画的 4幅墨竹说:“我也有4幅,可能是假的,看来这4幅倒是真的。 ”李走后不久,陈希曾命弟子将这4幅墨竹画包好,另外又封上200块银元,送到李县长的公馆里去。很快,李树德就回赠一块黑漆金字“乐善好施”的横匾,与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之母赠的那块“万道皈一”的匾额,并列悬挂在前大殿的横梁上。据说,韩母赠的那块匾是陈希曾花了3000元换来的。
  皈一道于每年农历每月二十四日设坛收徒。凡想入道者,必须有道徒引荐,按规定缴纳道费。道费的标准是根据要求入道者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大致分为三元三、六元六、九元九共三等,道徒们声称这是 “西方佛祖释迦牟尼定下的规矩”。
  皈一道为了筹措经费,则抓住一切机会和场合,劝善收徒广开财源。旧社会的庙会很多,一般从3月到10月,几乎每月都有会。皈一道就趁人们赶会之机,搭起大棚,供上神像,大力宣传入道的好处和修道成仙的故事;其次是请神扶乩,预示前世、今生、来世的前因后果,借用“神”的启示,配合人的鼓吹。掌院者还发动道徒捐款献物塑造神像,也利用每年腊月放粥赈济穷人的机会,劝道徒们捐款献粮。
  皈一道“招财进宝”的门路很多,“了冤”最能促使道徒们倾其所有。道院有耕地400余亩,其中陈希曾有200亩,都由皈一道徒们耕种。道徒们光干活没有报酬,惟一的代价就是“了冤”。即按每个道徒所付出的劳动多少折成价,买上一些“往生钱”(在木板上刻成外圆内方的制钱形),把“往生咒”(佛家的咒语)刻在圆钱上,再用朱砂把圆钱印在黄表纸上,在教祖前焚化。这样“了冤”,就能减少自己所谓的罪孽,死后到阴间里就可以少受苦。但“了冤”只能减罪,不能免罪,所以道徒们有永远赎不完的罪,皈一道就有永远进不完的财宝。
  刘玉台村一于姓夫妇,卖掉家中的30亩地,到王官庄入道修练,3年后,钱捐完了,皈一道也把这对夫妇驱逐回家了。德平的华风登夫妇,也是卖了四五十亩地来王官庄入道的,后也离开了道院,在王官庄另买地10亩,认本村郭金海为义子,依靠其度过晚年。藤县的一位道徒,身强力壮,是种地的好手,整日劳作在皈一道的土地上,家中已经无物可供捐献,只有一条辘轳绳也拿来作价“了冤”。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县“皈一道”寻踪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