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版)一年后,台湾画商陈洸星通过文雅堂找到南海岩,提出在海外经销他的作品,不管销路如何,画多画少,每月给他一笔固定费用。陈洸星几乎每月都来北京看他,还一再叮嘱说:“你安心画画,别考虑别的,在北京好好待着,就在北京,哪儿也别去。 ”
此后六七年的时间,陈洸星没有食言,这保证了南海岩衣食无忧,安心画画。后来,老师王明明把他的作品推荐给了华人世界国际著名的艺评家郭浩满,南海岩的画得以销往港、澳、台、东南亚等地。一定意义上说,是书画市场最先发现了南海岩。
命里甘南
除了市场的认可,恩师王明明的提携,更是让南海岩终生受益。王明明每次外出参加活动,都把南海岩往前推,大小细节都替他想到了,到了哪里该找谁、有了困难该找谁、前辈画家当中该找谁……细致入微,甘为南海岩铺路。1996年,也是王明明的一个安排,最终成就了南海岩。
那一年春节后,南海岩从平原老家赶回北京画院,向王明明老师报到。老师没有过多寒暄,对南海岩说:“你必须往下跑,就去甘南,先到兰州,到那之后一切都会有朋友替你安排好。 ”南海岩二话没说,买胶卷,添衣物,多备速写本,与同学搭伴,便一头扎进了雪域高原。
每年的这个时候,藏民都会迎来藏区最隆重的节日——晒佛节。短短时间里,郎木寺、拉卜楞寺就会涌入上千名身着民族盛装的藏民,同时还吸引着大批艺术家前来寻找创作灵感。但是少有人能真正遇到“灵光一现”。
南海岩遇到了。虔诚庄重的诵经声,华彩艳丽的民族服饰,浩浩荡荡的朝圣人流……让南海岩想到了列宾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库尔斯克省的礼拜行列》。他在想,如果能用国画表现油画的厚重感,该有多好?
从那时候起,南海岩几乎每年必去甘南,至今已经去了20多次。
寒冬腊月深入高原采风,个中辛苦南海岩最清楚。1997年,南海岩上甘南,夜宿玛曲,住进了一家大车店。肚子饿了,就请房东找点青菜吃,翻了半天就翻出了一根蔫了的芹菜,南海岩等人拿小刀切了切,找一个小瓶搁进去,撒点盐,和一和,一人捏几根吃了。还有人拿出冻得像石头的苹果烤着吃,表面都烤糊了,咬开后里面还是冰碴子。
甘南归来,南海岩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终年累月做试验、找感觉,他要用国画画出雪域藏民质朴、厚重、沉郁的“灵魂”。然而,往国画里嫁接进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一开始就遭到朋友的质疑:中国画被你画得脏乎乎的,跑题了,文人画有你这样的吗?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劝,他知道自己在画什么、怎么画。跑题就跑题,他一定要画出内心那种微妙的感觉,一遍不行十遍、五十遍、一百遍。
就这样,薄薄的中国宣纸上,诞生了西方油画所特有的凝重、深沉、丰富与细腻,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度和深度,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南海岩在当代画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1999年,南海岩的藏民题材画《阳光璀璨》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南海岩一举成名,一时间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南”。
此后,但凡画坛重要的展览,一般都不会有南海岩缺席。 2001年10月举行的“百年中国画展”,是对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个总体回顾、定位和总结,评委会点名要南海岩拿来《虔诚》,南海岩成为参加此次展览的最年轻的画家之一。展览期间,组委会还发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的 《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系列——南海岩专辑》中国邮政明信片,后来,《虔诚》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国一对研究汉学和现代水墨的教授夫妇,从入选“百年中国画展”的在世画家中选择了20位有代表性的画家,进行了一项题为“中国水墨20人”的专题采访,准备在美国出版一本有关中国水墨画的学术著作。南海岩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功成名就,南海岩却依然朴素如初,他经常说:“咱不就是个画画的么?你只会这一点,你还想干吗?叫你干别的你也干不了。摆谱没有用,炒作没有用。唯一的选择就是埋头画画,把你的真实感受画出来,让时间和读者给你打分。 ”
著名美术评论家吴杨曾经这样评价他说:“端着架子的所谓名家随处可见,难得海岩谦和得体,善意真诚,他把手伸向你的时候,你自会感到他的潜质和未来。”
难忘故乡
从1994年进京,南海岩已经离乡十九载。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外地,但他从未忘记家乡给予他的人生财富。
他说,历史底蕴厚实的平原,是他艺术生命的最初动力。三国广场、龙门碑刻、汉陶汉佣……都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做过平原郡的太守,留有《东方画赞碑刻》。汉代艺术对我影响很大,我归根结底生活在黄河文化这条脉络中。 ”南海岩说。一边是高原雪域黄河源头,一边是齐鲁古国大河入海处,两者有颇多相似之处,让南海岩对艺术表现力的把握游刃有余。南海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创作使我可以建立与劳动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其实我所画的甘南人民的形象也注入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厚的情感。 ”
如今,每年不管多忙,南海岩都会回家两趟。每次回家,看到家乡一点一滴发生的变化,都让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采访结束,我们邀请南海岩题词,南海岩略作沉吟,写下了:“感谢家乡培育,祝德州日报越办越好。”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本报记者 尹滨 梁希东 任立松
(德州雅之家画廊总经理李玉才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