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和优美自然风光的《清明上河图》,几百年来一直被多种艺术形式模仿,但平原普通农民沙连山,用小火柴“勾勒”出的《清明上河图》,令人叹为观止。
献礼十艺节,巧妙构思《清明上河图》
沙连山是平原县腰站镇沙庄村民,在他家客厅,有一尊类似沙盘的作品,侧面有“清明上河图盘”几个用火柴拼接的汉字,这便是他的得意之作《清明上河图》。
近观沙盘,其所描绘的汴河两岸秀丽风光和热闹场景随即跃入眼帘:河里的渔船、游艇、船夫,河两岸的贩夫走卒、士农工商、商店茶社等样样俱全,而所有人与景,都是用一根根火柴棍做成的,其巧妙构思更是匠心独具。
已近花甲之年的沙连山劳作之余爱好手工创作,当得知第十届 中 国 艺 术 节2013年要在山东举办,沙连山突发奇想,何不做个简约而更有创意的作品为十艺节“献礼”?他想到了一种新创意:用火柴做个立体的《清明上河图》。经过缜密构思,2012年7月25日,沙连山将想法付诸行动。
精雕细琢,小火柴“建造”大场景
沙连山将成包的火柴,精心挑选,将其中棱角分明、笔直光滑的那些浸泡在水中,而后除去火柴头备用。整个沙盘底座用废旧木板做成,“汴河两岸”则用火柴整齐排列而成。在火柴棍粘贴过程中,既要保证错落有致,还要有立体感,沙连山煞费了一番苦心,剪刀、壁纸刀等各类刀具都派上了用场。在胶水使用上,太多易外渗,太少粘不牢,沙连山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火柴棍一根根密密麻麻地排列起来,经常几个小时下来手臂酸疼得抬不起来……
在《清明上河图》标志性一景虹桥的“建造”上,沙连山颇费了一番工夫。桥身为拱形,要求火柴也要弯曲,为此,沙连山尝试过多种方法,效果甚微,火柴不是折断就是弯曲程度不够,最后他选择了用药物浸泡,保证了火柴的韧性。
汴河两岸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人物更是形态各异,方寸之间,用一根根火柴表现,难度可想而知。沙连山小心翼翼地将每根火柴锯断劈开,根据比例大小粘合为各类亭台楼阁、商铺茶馆以及轿子、驴车、推车等交通工具,而每一个人物则用一个火柴完成,火柴头代表人头,还用牙签点上眼睛口鼻,火柴棍则劈开做成人身,通过加工配以各种行动姿态,看上去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耗时一载,“创意作品”匠心独具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沙连山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于今年9月8日完成。作品长66厘米,宽32厘米,共用火柴2000余根。整幅作品有人物130位、绿树140株、船舶6艘、古树两棵、假山一座。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均各有身份、各有情节,且神态各异,极为生动。
沙连山说,下一步,他打算做一副现实版的 《清明上河图》,把新农村集市场景通过别具匠心的形式展示出来,表现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