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贫苦的送水工走过西门。
原德州第一水厂沉淀池。
旧时,德州城区主要靠运河和城里的几眼浅水井提供生活饮水。
德州地下水水质硬、味苦咸,有机盐、氯化物含量高,不适宜作为饮用水,但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大部分居民不得不饮用浅水井水。那时候,城里较大的浅水井有5眼:金鸡亭吊桥井、马家大井、三山夹一井、恩泉井、卢家井。
这些浅水井,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因而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据说恩泉井的名称就是清朝乾隆帝所赐。恩泉井位于现在的华联商厦附近。相传,乾隆帝南巡场面宏大,随从众多,所到之处,井水都被用尽,唯独此井,水源旺盛,汲之不竭,让乾隆帝大为赞叹,于是御赐 “恩泉”二字,以为井名。清末,该井随着恩泉行宫的破败衰落而销声匿迹了。
城市居民自己从浅水井中挑水吃,而官衙、商号、大户、饭馆、茶馆则多吃运河水,这也就催生了以售卖运河水为生的卖水人。当时,运河边有5处取水点,分别是桥口、许家摆渡口 (胜利桥)、石家园运河西岸、豆腐巷运河井、石家园街北。每天早晨,这些取水点的取水人都络绎不绝。卖水人推着木轮小推车或挑着担子从取水点取了水,有的运到水市街 (今胜利街附近)等顾客上门买水,有的给长期主顾上门送水。
1931年后,推水的木轮车逐渐被小胶轮车取代,煤油桶代替了木桶用来盛水,也逐渐出现了用于拉水的驴车。运河里的水是活水,水质比浅井水好得多,但夹带的泥沙较多,因此用运河水的人家都备有一口特大水缸,缸满后,放入一些碎明矾,然后用木棒沿缸边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几分钟,盖上缸盖,沉淀约半小时后,水变得清澈就可以使用了。当然,由于泥沙多沉淀在水缸底部所以不得不经常淘缸。
由于用水不便,日本人占领期间,曾两次让德县城区商界集资,试图修通自来水,但仅在杨家圈建造了7个净水处理池,就因所需的机械、管道都没有配齐,始终未能投产。
直到1956年,德州成立自来水厂筹建委员会,投资47万元在杨家圈建设了占地60亩的第一水厂。第一水厂以运河水为水源,水质好,使用露天水池,采用硫酸铝做混凝剂、漂白粉做消毒剂。
1956年4月,由山东省建工局设计、济南市自来水公司施工,铺设了德州市第一条输水管道。该管道全长2.45公里,管径20厘米,最大输水能力1460立方米/日。1957年5月1日,该管道开始供水,日供水3000吨,水价每吨5角钱。
后来,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昔日繁忙的浅水井及运河取水点逐渐开始少人问津,因市政建设需要,不少浅水井被填平,城区人民挑水吃的景象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