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920期 >> 第01版:新闻
“市花”何时开遍德州?

蔡松年正在打理菊花。张晓航 摄



  13年前,菊花被定为德州“市花”。彼时,菊花曾在我市枝繁叶茂、花开灿烂。但后来,我市的菊花产业进入低速发展期,几近停滞。
  今年8月26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菊花产业发展的意见》,提振菊花产业的工作被提上日程。

花开灿烂的曾经


  有资料显示,我市的菊花栽培史,可上溯至1500年前。进入明清时期,我市菊花种植达到鼎盛,成为朝廷贡品。解放前后,在私人庭院及近郊农民田园中,菊花被广泛培育,至1965年,我市已有菊花品种300余个,每年栽培量达万余盆。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栽培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我市菊花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首届菊花展览会上,德州菊花获得第一名,名耀全国。在此后的历届全国菊展评比中,德州菊花屡屡夺魁,摘下奖项近百个,并于1993年被指定为国庆节天安门庆典花卉品种,与菏泽牡丹、平阴玫瑰、青州仙客来并称山东四大名特花卉品种。
  在国内屡获大奖的同时,我市范围内种植菊花的氛围浓厚。我市自1981年便开始举办菊花展会,至2000年共举办18届,参展菊花达60万盆。菊展的带动,使城区能随处看到各种各样的菊花,各大企事业单位几乎都能培育菊花,郊区专门培育菊花的花农也很多,街面上以菊花为主题的商铺比比皆是。

繁华过后的式微


  然而,繁华过后,德州菊花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式微期。
  2000年,我市成立花卉产业领导小组,把菊展参展单位由市区单位及近郊花农延伸到各个县(市、区),这使得那届菊展的规模空前,但令人失望的是,这竟成了我市菊展的绝唱。从此,再也没有组织过一届菊展。
  慢慢地,各企事业单位不再育菊,城市近郊也没有了养菊的花农,道路上难觅菊花的身影。据调查,目前德州菊花种植面积不足50亩,就市区而言,仅有市园林处东苗圃育有1000多盆菊花,用于参加全国菊展,并不对外销售。
  菊花没落的原因何在?
  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赵建国告诉记者,这与菊花自身特点有关,他将菊花的特点总结为“费工、费时、费钱且经济效益低”。据他介绍,菊花比较难打理,每天都要浇水施肥修剪,费工费时;据测算,一亩菊花的种植成本约为2-3万元,这个数字在花卉种植业中算是较高的;另外,菊花为草本植物,种植一年,花期为一个月。 “专业的养花人知道留芽等来年再种,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花期一过,这盆花就算死了,花几十块钱买一盆菊花,只能赏一个月,大多数人会觉得划不来,不如养别的花,慢慢地菊花就没人养了。 ”赵建国说。
  另外,育菊专业人才的紧缺也是一个问题。受菊展的带动,1999年,市区从事菊花种植工作的有100余人,2000年菊展停办后几乎所有的育菊人员都转行了。据了解,市区目前专门从事育菊的人员仅剩市园林处东苗圃的蔡松年一人。蔡松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只是为了参加全国菊展被单位挽留,一旦退休,就真的是后继无人了。“这个活儿费时、费力、费神、又脏又累,年轻人没有愿意干的。”蔡松年对记者说。

重塑辉煌的努力


  “市花”没落,业内人士痛心疾首。于是他们向市领导提出了重振德州菊花产业的若干建议,令人欣慰的是,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
  举办菊花展会,成为业内人士共同的期待。建议发起人之一陈凤岭是一名育菊专家,其已故父亲陈玉亭是赫赫有名的育菊大师。陈凤岭告诉记者,重振菊花产业,首先要有一种氛围,“如今走在德州大街上,一株菊花都见不到,如何叫‘市花’?要想壮大菊花产业,首先要有人种,有人赏,举办菊花展会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鉴于育菊成本高的事实,对育菊者予以补贴也被作为一项重要建议提出。
  为将振兴我市菊花产业落到实处,今年4月,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并赴开封、洛阳两市考察学习花卉文化建设经验。
  在此基础上,《关于加快菊花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 《意见》认为发展我市菊花产业,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保持适度种植规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一二三产业协调联动等。
  《意见》对我市菊花产业发展做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逐步产业化”的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到2016年,全市规划发展盆栽菊1100亩,由政府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意见》让菊农看到了希望。山东绿城市政园林工程公司禹城基地负责人辛卫国告诉记者,明年开始,他将规模化种植菊花。
  辛卫国说,正常年份,他的基地每亩能产出中型菊花2000到3000盆,每亩可赚1.5万至2万元。虽然效益不错,但是一盆菊花的地租、用工、花盆成本高达六七块,如果再算上运输、种植过程中的损耗,成本会更高。因此,他虽然种植菊花十几年,仍然不敢轻易扩大规模。
  《意见》的出台,增强了辛卫国扩大菊花种植规模的底气。他说:“市里出台菊花产业振兴政策,对我们降低成本和拓宽销路大有好处。接下来,我计划把种植盆栽球形多头菊和独本菊的规模扩大到50亩左右,再设计一些大型塔菊、盆景菊等立体花坛,丰富公司的菊花产品种类。”
  □本报记者 张晓航 见习记者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商涛 崔珠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市花”何时开遍德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