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 18时的长沙,40℃。比高温更热情迎接我们的,是举着“欢迎山东德州客人”牌子的国防科大的同志。
走进学校会议室,一位英武、儒雅的军人快步迎了上来:“老乡们,辛苦了。欢迎!”这就是传说中的杨学军校长了。令我们意外又感动的是,他的母亲、72岁的韩振金老师也在,她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老家来人真高兴,我等你们一下午了! ”
简单的晚餐后,采访正式开始。杨学军用熟悉、亲切的家乡话,讲起了我们听来高端、传奇,充满爱国、奋斗正能量的非凡经历。
祖辈农民、父母只读到初中的土生土长的武城孩子,何以登顶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世界之巅?——
是天生异禀、聪慧过人,是勤思善学、锲而不舍,是质朴敦厚、与人为善,是爱国爱党、信念坚定成就了他!
倚天妙算出奇篇
一进国防科大的校门,工人正在大影壁墙上镌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13日欣闻 “天河二号”研制成功所做的批示。
批示如下:
学军、建伟同志: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系统研制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你们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前沿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13年6月13日
学军,就是杨学军,1963年4月出生于武城杨庄乡(现老城镇)吴庄村,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于村小、新城七年制学校、武城二中。原名杨光辉的他,入读小学时改名杨学军,冥冥中和军队的缘分就此注定。
1979年,神州大地因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刮起了“陈景润旋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科学家一夜之间成了万千青年最美好的向往。这年,16岁的杨学军怀着同样的梦想,以高考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通信工程学院三系。
1983年11月,我国首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在国防科大研制成功,实现我国亿次巨型计算机零的突破,举国振奋。正在国防科大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杨学军心潮澎湃,超级计算机能解决“挑战性计算问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利器”。他果断做出决定:投身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他在国防科大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慧眼识人的“银河-I”总设计师慈云桂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上批注:“此人要想办法留下来”。
毕业留校后,他参与了 “银河-Ⅱ”十亿次机的研制。 1992年,“银河-Ⅱ”研制成功! 1994年,“银河-Ⅲ”立项上马,杨学军被任命为“银河-Ⅲ”总设计师,那一年,他仅31岁!
总设计师是研制灵魂,“银河-I”、“银河-Ⅱ”的慈云桂、周兴铭都是五六十岁的领域泰斗级人物。而现在,学校为什么把这副重担,交给这位年轻的博士? 5年后的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一个月,银河团队以峰值速度每秒百亿次、研制周期最短,宣告“银河-Ⅲ”成功!
敢打能拼的杨学军回答了所有疑问,一战成名!
2006年,他继续领衔“天河一号”的研制。 “天河一号”堪称“巨无霸”:5大硬件分系统、4大软件分系统,仅硬件就有3万多块印制板、8000多万个元器件、4亿多个焊点。在攻关过程中,他把200多人的团队分成4个攻关小组,“一天3个班,每周6天半”。在封闭攻关期间,一干就是大半年,连家人都见不着。他钉在一线,常常一干就是几个昼夜。
宵衣旰食的努力,终得回报。2010年11月16日下午,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的世界超级计算2010国际会议上,“天河一号”二期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在国际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的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位居第一,震惊了世界。如果假设每人每秒计算一次,“天河一号”运算一小时,相当于全国13亿人每人运算340年。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摘得这一桂冠的国家。
喜讯传来,正在机房忙碌的同志们一片欢呼,杨学军的眼圈湿润了,这一刻,中国人等待的太久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即兴赋诗一首:梦幻天河弹指间,电闪巡地十亿年。滨海坐拥飞流急,倚天妙算出奇篇!
2年多后的2013年6月17日,最新公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上,“天河二号”以持续速度每秒33.86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勇挫美德日等国的超级机,重返世界第一。
杨学军被境外媒体誉为中国“土产”的计算机奇才。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众多奖项,并荣立一等功。 2011年,杨学军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并成为国防科大校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11月当选为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军民融合强跨越
8月12日,国防科大新学员开训。车行在布局合理、雄伟大气、树木葱笼、增智强志的校园,看到40℃高温下刻苦军训、英姿勃发的新学员,我们不禁也豪情满怀起来。
国防科大是隶属中央军委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黑龙江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10个学院,下设40多个系、所、重点实验室,有教学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教授400余人。现有在读学生1.3万余人。
国防科大着眼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杨学军始终突出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敢为天下先,占领制高点。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