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杨国夫(中)来陵县雨淋店村检查工作,将这支女民兵队命名为“红色娘子军班”。
1968年,陵县人武干部与“红色娘子军班”合影。
历史的书卷翻回 1964年。陵县雨淋店村处处洋溢着高昂的士气和火一般的热情,这里的社员们正在开挖沟渠,为改种水稻做准备。
地势低洼的雨淋店村逢涝必灾,涝得厉害的时候进村都得撑船,庄稼几乎没有什么收成。 “稻改”这场农业改革是对寻求提高粮食产量的一次探索。在 “稻改”中,一支女民兵队伍特别引人注目,她们虽是姑娘家,可是带头挖河挖沟,吃苦负重从不叫苦,在 “稻改”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巾帼不让须眉,女兵队被誉 “红色娘子军班”
这要从1963年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说起。那年,雨淋店村成立了学雷锋组织,团支书叫王玉兰,带领着男女青年学雷锋做好事,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后来,学雷锋组织里约10名女青年组成了女民兵班,这些姑娘们干起活来更是巾帼不让须眉。集体养猪需挖猪圈,她们夜里不睡觉偷溜出来干活,第二天工作组来检查时才发现又一个猪圈建成了。
1966年,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杨国夫来陵县检查工作,对这支女民兵队伍大加赞赏,并命名为 “红色娘子军班”。 20岁的王玉兰成为第一任 “红色娘子军班”班长。
不久, “红色娘子军班”有了自己的装备——10支半自动步枪,这让全公社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她们一起劳作,一起训练,晚上睡在一个大土炕上,农闲多训,农忙少训,劳武结合。在劳作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她们也没有一丝懈怠。最让她们兴奋的要数射击训练。说起射击训练,不得不提到孙德珍。刚发下枪来那会儿,孙德珍每天都把枪擦得铮亮,夜里舍不得睡觉就摩挲着它。刻苦训练下,她成为当时射击成绩最好的一个,后来代表公社参加了全县的集训。1971年年底,孙德珍担任了“红色娘子军班”第三任班长,她更加重视军事训练,民兵建设也更为规范化,每晚班里安排两个人绕村巡逻,多年没发生一起偷盗事件。
娘子军班日夜连轴转, “稻改旱”大丰收
实践证明,水稻种植不适合当地的农业改革发展, “稻改”这场探索也终止了。 1966年实行 “稻改旱”,取消水稻种植恢复以前的旱地种植。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温饱,雨淋店村建起两块样板田,一块是村东40多亩玉米地,另一块是村西30多亩地瓜间种高粱实验田,全部由“红色娘子军班”负责。她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不光白天拼命干活,到了晚上,树上搭一层板,树下铺一层席,睡醒一觉就干活。当时,班里有个叫孙秀玲的姑娘,她在地里垒起了火灶,连吃饭都不回家。一次浇地,孙秀玲和孙秀芝值夜班,孙秀玲见沟里还没来水,就在旁边躺着歇了一会。她已经连轴转了七天七夜,头一挨地就睡着了,等到孙秀芝发现她时,沟里已来了水,孙秀玲浮在水上睡得正香。
在 “红色娘子军班”的汗水浇灌下,雨淋店村迎来了大丰收,县里组织全县村支部书记来参观她们的样板田,班长王玉兰还带着丰收的地瓜到德州地区参加了展览。
雨淋店村不仅地势低洼,而且盐碱严重。雨淋店村在推进 “稻改旱”的同时,着力改善盐碱地, “红色娘子军班”与广大社员一起改造盐碱地700多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被评为山东省民兵 “三落实”先进单位,多次参加民兵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事迹在 《大众日报》和 《山东民兵》刊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陵县逐步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红色娘子军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红色娘子军班”的历届班长有王玉兰、张学芝、孙德珍、孙敬香,她们离开 “红色娘子军班”后依旧以艰苦奋斗的姿态奉献在各自岗位上,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她们已从工作岗位退休,年龄最小的也有63岁了。居住在雨淋店村的昔日 “红色娘子军班”成员也仅剩57岁的王玉荣一人。
她们的精神谱写了时代的赞歌,也鼓舞更多的后来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时至今日,人们也不会忘记那群可爱又可敬的姑娘。
□任晓敏 穆修奇 郝富玲 吕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