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庆云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正在为患者诊脉,后面的长椅上坐着几名等待中的患者。
这位老中医名叫刘佩明,今年73岁,庆云县常家镇任家村人,接触中医到现在已有53个年头。
勤学苦练,掌握中医本领
刘佩明出生在农村,父亲是教师。他从小就很喜欢看书,起初总想着以后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教师。
然而,刘佩明10多岁时,母亲不幸患上了慢性病,由于家中贫困,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离世,年幼的他暗下决心,“我要做一名医生,让母亲的悲剧不再重演。 ”
1958年,刘佩明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北省盐山卫生学校中医专业。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枣姜随……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刚接触中医药学的他背诵起汤头歌诀非常吃力。为了学习,他经常点着蜡烛苦读到半夜,冬天天不亮就起床,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背。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下来,刘佩明已将汤头歌诀背得滚瓜烂熟,“那时候就想真正学好中医,能够早一天行医治病。 ”
经过3年的学习,1960年刘佩明毕业后分配至庆云县第三中学成为了一名校医,一年后因为工作需要被调至县卫生局从事管理工作。虽然不再坐堂行医,但是刘佩明一直为弘扬中医药学尽心尽力,他多次组织开展中医培训,为乡村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潜心研究,对待患者认真负责
退休后,刘佩明在闲暇之余也不忘中医文化,经常读书看报,找坐堂的中医朋友聊天讨论。
1999年,时任县药材公司经理的王建国找到了他,邀请他去药材公司门诊部坐诊。由于已多年没有行医,刘佩明婉言拒绝。可是王建国再三恳求,刘佩明终于答应一试。
就这样,刘佩明白天在药材公司为患者把脉开方,晚上在家遍阅中医书籍,时常到凌晨。儿子心疼地劝他差不多就行了,别累坏了身体,他摇摇头说:“这可不行,既然咱为患者看病,就要为患者负责,一点都马虎不得。 ”
2009年7月,为填补庆云县第二人民医院没有中医科室的空白,他又受聘于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在行医过程中,看到一些贫困的病人,刘佩明常常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但为其精心治疗,还时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
一次,一名患者因交不起医药费,急得掉泪。他得知后,悄悄地垫付了药费,药房的医护人员问:“刘医生,你总是这样为病人垫钱,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他笑了笑:“还是治病要紧! ”多年来,他到底给病人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没有人能说得清。
分享经验,热心弘扬中医文化
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里,只要患者找到刘佩明,他都会热情把脉号诊,他的热心肠在患者中间有口皆碑。
小区里很多人都知道刘佩明是中医,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来找他看看,他也是来者不拒。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大连、济南、滨州等地的患者也专门找他就诊,每当见到患者痊愈,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刘佩明还热心向周围的人介绍中医文化,遇到前来请教拜访的中医爱好者,他总是有问必答,还将自己行医过程中的诊断例子、病人的后续反应以及诊断的经验心得都记录下来,与他们分享。
刘佩明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把一辈子研究的心得和积累的经验献给他热爱的中医事业,传承给新一代的中医人。受他的影响,孙子刘东辉于2011年考取山东省中医药大学,成为一名新中医人。
□本报通讯员胡志强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