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去年、落款在今年的这幅字,表达了邢雁(左二,左三是邢雁夫人李金菊)对家乡最深切的爱
邢雁为家乡题词
离家59年,乡音未改;两报两刊奋斗近60载,鸿篇丰、树人多,大是大非面前敢发声,却和善、谦逊得如邻家老伯。
邢雁简历
邢雁,男,汉族,1929年5月出生,山东禹城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1946年禹城县武装部政工组长,后任青年团禹城县委副书记,团德州地工委副书记。1954年调京,在中央团校学习。
1955年调 《中国青年报》先后任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1971年任《红旗》杂志社临编组第一召集人、编辑部负责人。
1981年任国家对外文委宣传司负责人,文化局外联局参赞。 1984年调《人民画报》社任副社长、代社长、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画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92年调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老年报》总编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 1996年离休。
现任中国画报协会执行会长。
“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栏目一推出,市关工委主任蔚立臻跟我们讲,“去采访邢雁吧,有影响、有故事、家乡情结重。 ”请农民日报的德州老乡杨志华代为联系,他面露难色,一年前老人中风,能接受采访吗?不日却来了电话,邢雁欢迎家乡人到访。
7月19日,我们来到了老人位于北京三里屯社区的家,上世纪60年代的老楼,楼道宽敞得很,他的家好找——门外几大书架满是书。
不想为我们开门的正是老人,红色的T恤,精神矍铄:“欢迎你们,我的同行! ”
出身贫寒,却怀揣理想与光明,在革命战争的考验洗礼下成长为团地委副书记,却又阴差阳错进入中国青年报社
家乡来人,老人甚是欣喜,谈到中风后的恢复,邢雁说:“年轻时吃过苦,身体底子好,所以康复的还算不错。 ”
邢雁原籍禹城十里望前邢庄,1929年5月出生在祖辈、父辈闯关东落脚的沈阳。 3岁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全家返回了禹城。一年后,父亲急病故去,生活的重担落到了祖父肩上,以种菜为生。 “爷爷带着我赶集,担子上一头是菜,一头是我。 ”这样讲着,邢雁的眼眶红了。因经济困难,他8岁才读小学。不久禹城被日寇占领。他是在敌占区,读了小学、高小和县立简易师范。在师范读书时,15岁身为班长的他,受到进步老师的影响,创办了《烟火》半月刊,除了班级活动,还刊登小品文、漫画等讽刺侵略者。他谐音日语教员:起立、敬礼、礼毕、坐下以“野狸子、来了、拿过来、死他”,表达不满和抗争,激发同学们的抗日爱国热情。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与同学结伴到解放区寻找党组织,参加减租减息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1946年初,17岁的邢雁到津济铁路管理局禹城车站任站务司事,后到渤海区党委二地委城工部工作。不久调禹城县青救会工作,后又转到区武委会,任武委会主任,很快调到县武装部工作,任政工股长兼土改工作队和爆炸队队长,深入乡村和敌占边沿区工作。
1947年春开始,县武装部组织县子弟兵团(即农民工担架队)支援前线,邢雁担任第十纵队直属连连长兼指导员,先后参加了山东境内的孟良崮战役、莱芜大战、临朐战役、昌潍战役、长清战役、济南战役。在支援前线中,由于躲避国民党的飞机,大多是从下午的三四点钟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八九点钟才停下休息,一天行走80多华里。每到一处,不论刮风下雨,都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进民宅。每次战役打响,他和担架队的同志像战士一样,冲到战斗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把负伤的战士、牺牲的烈士尽快抬下来。因为随时面临牺牲,大家身上都带着写有自己姓名、家庭地址的字条。
关于这段经历,我们问老人;“18岁的你不害怕吗?”他摇了摇头:“那时思想单纯,只有一个信念,打了胜仗才能得解放,所以不知道害怕。我领着担架队走,一边走还一边唱歌,非常乐观。牺牲的战士要用白布裹好埋葬,天热时,一两天后遗体就有呛鼻的异味,我们就用酒精抹抹接着干。他们命都献出去了,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因表现突出,他在支援前线工作中获得两个二等奖。
1947年3月,邢雁光荣入党。1948年初,被任命为区委副书记。当时正值各地开始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被选任为县青年团第一任书记。其间,除做好团的工作,还承担党政的中心工作,如蹲点基层,搞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以及兴修水利、抗旱抗洪救灾等。1951年初,被调到团德州地委,任学少部长、办公室主任、副书记。 1954年7月,被团中央调到北京中央团校学习一年。学习期间,他不喝酒、不逛街,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读书和写作上。成绩优异,写作的文章也发表在了团校的校刊上,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结业后,他被留在了团中央,分配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一门心思回家乡工作的我,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哭一场。当时就觉得德州好,家乡需要我。 ”老人笑着说。
县简易师范肄业,却因为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苦学善思,带出两报两刊新闻“铁军”
听说德州日报即将迎来创刊25周年,老人非常高兴,并书写贺信:
欣闻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作为德州人和老报人,我祝贺家乡的报纸《德州日报》越办越好。特别是在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迎来《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向《德州日报》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
《德州日报》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喉舌和重要宣传阵地,向党和政府反映人民的呼声,向人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当前把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报道好。祝《德州日报》全体同志身体健康。
邢雁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九日
要论办报,老人是绝对的权威。他在中青报从编辑、记者一直到采访部主任、副总编、党委副书记。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下力抓两条:一是报纸的政治方向;二是注意提高编采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他重视业务人员培训,请著名作家老舍、丁玲、叶圣陶、冰心等前来讲课,还请叶圣陶讲评记者的稿件。叶老对一名记者的《饲养室里话新人》评价很高,而严厉批评另一记者的稿子虚话、套话、不实之词太多。挨批的记者被深深触动。他还创办了《记者工作通讯》,撰写《深入·敏感·主动》《文风三题》《扎根沃土,大胆革新》等文,倡导编采人员践行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走转改”。
邢雁在任期间,中国青年报出了许多篇像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样震动全国的好新闻;很多记者编辑后来走上了各大报刊社长、总编辑的岗位。被叶老批评的那名记者,也成长为北京某大报的总编辑。他们说:“邢老对大家要求很严,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时受到的教育、锻炼,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
1984年,根据朱穆之的提名,邢雁任人民画报社代社长,不久改任社长兼总编辑。当时,画报社300多人,仅高级翻译就有130多人,但已有4年领导班子不健全,工作状态十分涣散。开始有人对仅念7年书,还是县级简易师范肄业的邢雁很不服气。上任伊始,他对全体同志开诚布公地讲了3个小时。同时,按照党的干部政策把原来没理顺、不到位的状况逐一查清、纠正、落实。他讲民主,善于联系群众。而他的不谋私,更让大家肃然起敬。 (下转3版)
□本报记者赵红卫尹滨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