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726期 >> 第12版:闲情
古人也爱“呵呵”



  如今,网上聊天,当有人不知该说什么时,就用 “呵呵”两个字应急。网上行走,常见 “呵呵”二字。它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的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
  可谁曾想到,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有人漫不经心地留下 “呵呵”二字。穿越时空,方知 “呵呵”最多的是文豪苏轼。他曾写信给好友: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显然是对自己的新词颇为得意。他给因 “河东狮吼”出名的好友陈季常写信: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舒爽,写词只是小意思。
  苏轼留下大量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内容是军国大事加上鸡毛蒜皮,更有“呵呵”数十处以资调味。他写信教友人做菜: “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小小饮食诀窍居然也能带来如许乐趣。
  假若东坡不再 “呵呵”,真不知他被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官宦生涯如何度过。既如此,黄霑创作的那曲 《沧海一声笑》,实在太符合东坡的个性,且只需篡改两字: “呵呵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天知晓!”
□刘亮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人也爱“呵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闲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