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614期 >> 第09版:往事
威武雄壮的王厅“竹马舞”



  在齐河县赵官镇,每年正月十五都有一些秧歌队、高跷队等民间艺术表演。但在诸多表演队伍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是王厅村那威武雄壮的“竹马舞”。
  王厅“竹马舞”由锣鼓队、炮手、帅旗手、竹马队4部分共30余人组成。表演时先是3声炮响,继而锣鼓喧天,帅旗手手挚“帅”字大旗左右摆动,竹马队员迅速分列两旁。扮演将、帅的两人手拿令箭,身后紧随两个武生打扮的马童,手拿马鞭站在队前。扮演娘娘者身披斗篷,头戴凤冠,背插雉鸡翎,下跨杏黄龙驹,怀抱令箭,并有一人打黄色罗伞紧跟其后。娘娘身后紧随男女将各4名,女将古装花旦扮相,分乘赤兔、黄骢、白龙、汗血4匹宝马;4名男将鞑子扮相,其中两个丑脸穿黄色马褂,手拿小扇,分乘乌骓、黍留、青鬃、花团4匹马。
  队伍摆好后,帅旗手将帅旗一晃,表演开始。表演者仿照古代战争场面,排兵布阵,一字长蛇,二龙戏珠、单双梅花……花样翻新,变化无穷。整个表演战鼓咚咚,人欢马嘶,舞者行走如飞,跳跃自如,好似热烈的战斗场景。
  表演者骑的竹马是用竹子做的。扎竹马时先用竹篾扎成马形骨架,然后将彩纸或彩色纱布糊在外面,再用红、黄、绿、白、黑5色布缠身,马肚内可安放蜡烛,晚上表演时点燃肚内蜡烛,马体通亮。竹马分马首、马臀两部分,马首有鬃毛,颈下挂响铃;马臀有长尾,形象逼真。表演者将竹马绑在腰间,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于身后,活像真人骑马。
  “竹马舞”又叫“跑竹马”,关于它的由来,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宋朝年间,地处黄河以北的中原大地是宋、辽、金必争之地,常有战争爆发。当地农民为保卫家乡,便举办团练,习武强身。为了练习马上战术,在没有战马的情况下,有人便用竹蔑扎成马的形状,绑在身上,组成“铁甲骑兵”,挥枪弄剑,驰骋厮杀。二是宋时辽兵积极训练兵马,为进攻大宋作准备。为了既保证战马得到充分休息,又不影响士兵训练,萧太后让士兵用竹子扎成假马,绑在腰间进行训练,这也是竹马舞的雏形。在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备战气氛日渐淡薄,跑竹马逐渐演变成民间年首岁尾的娱乐健身活动。
  至于王厅的“竹马舞”是怎么来的,这得从该村的历史说起。元朝初年,王厅村叫土山头村,王姓居多。王家始祖王青是一位武将,能征善战,排兵布阵,无所不精,跟随忽必烈东杀西荡,屡建战功,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佩刀武艺将军。后王青回到老家土山头村,在村里修建了三座大厅,从此,土山头村也就更名为王厅村。到了清朝,身为清朝大学士的王青第八代孙王兴嗣、王兴仁为弘扬祖先的盖世武功,训练村民排兵布阵,习武强身,并渐渐地将“竹马舞”引进村来供村民健身娱乐。
  从此,王“竹马舞”代代相传,至今不衰。□马万华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威武雄壮的王厅“竹马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