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运河岸边斗店开

米市街口。



粮油供应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二屯镇小麦丰收。



1981年,闸子村社员收麦子。



  明洪武三十年,德州驻城,永乐九年 “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米市成为德州城第一批市场之一。
  漕运、商贾、驻军,促成了德州米市的兴旺。当年运河一路北上,沿岸大小米市鳞次栉比。大体分为米栈、米行、斗庄、米店、堆栈、掮客、栈船等7种经营模式,它们资本规模大小不等,经商方式和习俗惯制各具特色,却又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大致有序的商业网络。
  德州最普遍的是斗店。它的出现,对德州粮食批发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之所以称为 “斗店”,这与成交时使用的工具是分不开的。旧时在德州开斗店,除备有斗 (每斗约合小米22斤)、斛 (五斗为一斛)、升 (十升为一斗)等量具外,还必须有官家发给的帖子 (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才能开张。 1937年前,德州有永和、德源、裕和、义和源、德和、仁和6家斗店。
  斗店的收入主要是收佣金、吃格子。每石 (220斤)收佣金5—6分钱;将粮食倒入斗里后,用手或者木板刮平,刮下来的粮食叫 “格子”,归斗店所有。量斗的人叫斗倌,他所掌握的刮板很关键。那时的刮板一面凹一面凸,如果用凹的一面从粮食上一刮,粮食就突出于斗的边缘,这时买主高兴而卖主吃亏,反之则卖主高兴买主吃亏。卖货、买货的老客,为占便宜,常在暗中贿赂 “斗倌”。
  经营斗店不需要很多资金,但要有良好信誉,还要与大粮栈、粮食贩子保持密切关系。不少斗店内设住宿,粮食老客吃喝全由斗店负责,但要按日结算房饭费,为拉拢粮食老客,常设酒席、牌局等进行贿赂。
  1934年,德州农业丰收,各斗店供销两旺,仅绿豆一项,每天可成交17—19万斤。
  七七事变后,京津沪青等地粮商多来德州采购、销售,斗店进入黄金时代,迅速发展到16家。 1943年,日本侵略者为控制粮食市场,将全市斗店组成粮食交易所,地点在原马家溜口街以南。管理上,由日本合作社的山本、魏传尧、李西光具体负责管理; 16家斗店各出3人,共计48人,由孙芳田和刘宗祥负责。经营上,废斗、斛等计量工具,改用磅秤。手续费按粮价买方负担1%,卖方负担0.5%,所得收入按16份均分。
  建国后,由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米市经营便不复存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米市街这一德州古老的小街,也被拆除了。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运河岸边斗店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