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1994年
在烛火微光中,20岁的吕元琦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从庄稼地走进化学实验室。

吕元琦大学时的照片。



  1994年高考最后一天,疾风骤雨,考场停电,课桌上竖起了一支支蜡烛,在烛火微光中,20岁的吕元琦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当时悬着一颗心,担心万一考不上怎么办,高考是我们农村学生唯一的机会,考上了就是鲤鱼跃龙门,考不上,回家种地去吧。 ”
  经过近一个月的焦灼等待,吕元琦被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化学系录取,之后他一路不间歇地读到中科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2004年毕业后来到德州学院,现任德州学院化学系教授。
  吕元琦当年所在的班级有六七十人,考上本科的不超过10个。高考前估分报志愿的时候,他填报师范学院,完全是出于经济考虑。
  “师范学院学费低,而且有补贴,每个月给学生56块钱,够我一半的生活费了。至于毕业后要做什么工作,压根儿想都没想过,那时候就是一门心思考大学。 ”吕元琦说。
  填报志愿的时候完全没有资料可查,“老师拿着一个小册子站在讲台上,给我们挨个念,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
  大家也不知道自己该报哪里,踯躅犹豫、茫然无解,更多的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我们班主任是教化学的,在他的鼓励下,我填报了化学专业,谁想到一辈子就跟化学打交道了。 ”
  进了大学才知道,师范生毕业后只能回生源地当老师,要想从事别的工作得交一笔“出行费”,“当时不太情愿,还想去大城市看看。 ”
  学院的一位老师对吕元琦说,“你考研吧,考上哪儿的研究生就能去哪儿。 ”
  于是24岁的吕元琦又报考了硕士,1998年如愿去了北京。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
  高考和考研是吕元琦一生最重要的转折。“我一直在学校里读书,读到整整30岁才毕业,那时候还没结婚呢,高中同学早早就结婚生子了。因为高考,我们的路都不同了。 ”
  吕元琦说,如果没有高考,他不可能走过那么多地方,交过那么多朋友,拥有那么多的经历和回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994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