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524期 >> 第13版:闲情
趣说“避讳”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以示我们对父亲对老师的尊重。这种避讳,在我国古代,要比今天严格得多。
  在我国古代,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对君王对尊者也要避讳。
  大家都知道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把农历正月改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还有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的故事,有一个州官叫田登,为避他的“登”字,正月十五放灯夜,通告上一律写成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为避讳,司马迁写的《史记》,像是错别字连篇,因其父名曰“谈”,所以凡是“谈”字,一律改成了“同”,“赵谈”成了“赵同”,“李谈”成了“李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也为我们后人研究考证古籍的写作或出版时间,提供了一些依据。
  当然,也有为避讳而闹笑话的。南宋有个钱良臣,聪明的儿子为避他的讳,每在经史上见到“良臣”二字,一律改成“爹爹”。有一次读 《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他竟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成了千古笑柄。
  对于帝王的讳,那更是高压线,能找字避掉的一律找字避掉,不能找字避掉的,写成缺胳膊少腿的错字,也要避掉。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轻者免职流放,重则祸灭九族。清代吕留良触犯讳禁,死49年后,又被开棺戮尸,并且其子孙、亲戚、弟子广受牵连,无一幸免。
  《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士大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是避讳的理论根据。所以,我国历朝历代,对于名字的避讳,特别是对于长辈名字的避讳,还是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的。大家都熟悉的戏剧《打金枝》,唐朝驸马爷郭暧打妻子升平公主的原因,就是升平公主在吵架时直呼了郭暧父亲郭子仪的名讳。这不但在那时是大逆不道的,在当今社会也是没礼貌没教养的。所以郭暧才冒着杀头甚至灭族的危险教训了升平公主。试想,如果我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没大没小,对长辈对尊者不称“爷爷”“爸爸”“老师”,而是直呼其名,那将成何体统啊。
□刘绍义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趣说“避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3 版:闲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