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30329期 >> 第09版:往事
山东现代教育之父王祝晨





  

传奇人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增补为廪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济南书院;
  光 绪 三 十 年(1904),转入山东优级师范;
  宣统三年 (1911)春,参加北京学部复试,奖给举人,为七品京官;
  1912年任山东提学司科员,后改任省教育报主编;
  1913年秋,会同刘冠三、鞠思敏、于明信等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任义务教员;
  1914年5月赴日本考察日本教育;
  1915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
  1918年秋,当选为山东省议会议员,并在家乡创办私立 “强恕学校”;
  1919年夏,任山东省立一师附小 (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任(校长);
  1922年任山东省立一师校长。
  1925年12月25日,在纪念云南反袁护国起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救国救民的演讲,触犯了山东省政府当局。次年2月被省教育厅撤销一师校长职务。
  1927年1月,加入国民党, 4月于武汉参加北伐军, 5月升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指导员;
  1928年先后在曲阜省立二师、济南省立一师、聊城省立三师、济南高中任历史教员,期间撰写出版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之研究》一书。
  抗日战争,随山东联合中学学生徒步南撤到湖北、四川,任教师服务团团务委员;
  1943年任教于四川绵阳国立六中;
  1946年返回济南,先后在济南中学、正谊中学、齐鲁中学任教。
  建国后,历任济南市第一中学校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政协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地方志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被认定“有严重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被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
  1960年2月,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恢复省政协副主席的职务。
  1967年9月11日,病逝于济南,终年85岁。
  在山东教育史上,齐河晚清举人王祝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王祝晨多年担任中小学校的领导工作,具有超前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坚持自编新式教材,组建男女搭配的教师队伍,主张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邀请中外文化名人进校演讲,组织学生演讲辩论,充实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使济南乃至山东省的现代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加之他体态胖大,人送绰号 “王大牛”。
  王祝晨 (1882-1967),原名王世栋,齐河县安头乡王举人庄人。其家族在明初由河北枣强县迁来。

特立独行

  王祝晨为山东教育界元老,其种种特立独行,正是山东现代教育的肇始。从男女生同校同班、白话文入课本、女教师登讲台,到促成山东第一位女留学生赴美……不管在山东留学史上还是教育改革史上,都是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19年夏,王祝晨任山东省立一师附小主任。一师附小是省立一师学生的实习园地,分初小和高小两部,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和学生都是清一色的男生,教材是清一色的古文教材,这些都阻碍着小学教育的发展。
  王祝晨任主任后,对附小进行了三方面的革新:第一,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女教师,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第二,公开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生同校;第三,成立小学教材研究会,推广白话文教学,自编白话文活页教材,成立山东省白话文教材的编辑中心。期间,王祝晨还亲自率领附小教师利用暑假机会,去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小学参观学习。
  1922年,王祝晨升任济南省立一师校长。他首创全省体育、艺术专修科,主编《一师周刊》。他通过邀请名人专题讲演,组织学生演讲辩论,充实图书馆、实验室,组织文体课外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提倡新文化,发起组织 “尚学会”,并主编会刊 《文化新介绍》。
  在邀请名人进校讲演中,王祝晨力邀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泰戈尔到一师讲演,成为轰动一时的头等新闻。 1924年初,王祝晨打听到印度诗人泰戈尔要到中国访问考察的消息,费尽周折,将泰戈尔和徐志摩请来济南为师生演讲。 4月24日下午2点半,一师的大礼堂内已是座无虚席,甚至连礼堂内走道、窗台上都挤满了人。此外,王祝晨还邀请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及国内知名人士胡适、冰心、周作人、杨杏佛、李石岭等人来校讲学,使师生开阔了视野、走近了名人、活跃了学习气氛,对学生立志成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祝晨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清醒认识。他认为中华民族只有认真学习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知识,才能摆脱近百年来形成的积贫积弱和屡屡受列强欺负的局面。因此,他不仅力主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还对派遣学生赴外留学的事情特别重视。早在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工作时,曾资助学生孙清晨自费留学美国,开山东赴美勤工俭学之先河。
  如果说中国男子公费留学机会少之又少,那么女子官费留学则更是凤毛麟角。全国的女学生从1914年才得到官费留学名额,并且隔年一次,每次仅10人。直到1918年,山东仍无1名女留学生。 1918年夏天,当选为山东省议会议员的王祝晨,连同鞠思敏、聂湘溪等议员一起提出了增加官费留学生名额,而且要增加女生4名的提议。经过王祝晨等人的据理力争,提案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山东终于才有了官费女留学生。王祝晨的大女儿王非曼,在父亲的鼓励之下通过了赴美留学的考试。

桃李芬芳

  著名诗人藏克家、散文作家李广田、国学大师季羡林、宋史泰斗邓广铭等,都是省一师的学生,他们对校长王祝晨有着深厚的感情。藏克家曾深情回忆道: “我们的老 ‘牛’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四五十年,这是多么崎岖多么漫长的一条道路啊。……他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站就是数十年,这是容易的吗?这是人人能办到的吗?我亲爱的老 ‘牛’校长,我忘不了你给我的思想教育,我常常因为想到你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作为王祝晨的学生兼同事,认为校长王祝晨却是个领山东时代风气之先的大教育家。在季羡林 《病榻杂记·回忆一师附小》中写道: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 ‘王大牛’。……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会捉弄人,在16年以后的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国著名的宋史学大家邓广铭, 16岁时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回忆道: “一师的校长王祝晨是一位热心于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家。在此求学的4年间,我才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启蒙教育。” 《邓广铭全集》第12卷中收有 “记一位山东的老教育家王祝晨先生”和“王世栋 (祝晨)先生服务教育三十五周年事略”两文,足见他对王祝晨先生的敬仰之情。
  2011年,济南一中为了纪念老校长做出的突出贡献,于11月12日下午在新校区图书馆前举行了王祝晨铜像安放仪式。参加安放仪式的既有济南一中师生,也有王祝晨先生在正谊中学、济南师范等学校的弟子。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苗瑞生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等济南一中知名校友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铜像的安放仪式。安放仪式现场,仅白发老人就有50多位。
  王祝晨不仅 “四海论交见豪气”,而且是 “一门风雅喜多才”。三子一女女留学美国:其大女儿王非曼为山东第一位留美博士,其长子王弘为作曲家,次子王谔曾为好莱坞电影导演,三子王浩更是著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其四子王恒,虽然没有机会留学国外,但也学富五车,曾长期在山东话剧团担任编剧。尤其是三子王浩,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同学,是计算机数学原理奠基人,曾获国际 “首届机械理论自动证明”里程碑奖 (诺贝尔奖无数学奖),被美、英两国聘为院士水电费。

牛气冲天

  笔者见过新华社记者摄于1957年6月的一张 “山东旅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界地方志座谈会”照片,照片的中心人物就是王祝晨。
  王祝晨的左一为夏莲居,原名夏继泉,山东郓城人,清朝云南提督夏辛酉的长子。左二为康生,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王祝晨的右一为赵建民,山东冠县人,是中共山东地下党时期的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时任山东省委第三书记、山东省省长。右二为李澄之,山东临沂人,时任山东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还得从王祝晨与周恩来总理的交往开始。 1927年,王祝晨投奔广州参加革命,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交厚。建国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有过请王祝晨出任新中国教育部部长的动议,在征求意见时王祝晨以自己年龄已大为由坚辞不就。
  195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王祝晨最早提出编修地方志的提案。此议案提出后,当即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和高度赞扬,并作为大会第一通过案,立即付诸实施,成立了全国地方志筹备委员会和全国地方志编修办公室。王祝晨也被省委、省政府指定为分管全省史志工作,并担任山东省史志办副主任。
  为了将山东的省志编好,王祝晨带领有关人员赴京征集资料,才有了这张齐鲁文化名人聚会的珍贵照片留存于世。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东现代教育之父王祝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