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听姥爷讲那拖拉机的故事



  这张老照片摄于1958年,是平原农场413全体机组人员合影,左起第一个穿背带裤的青年就是我的姥爷。听姥爷讲,照片上这台拖拉机是当时平原仅有的两台拖拉机之一。虽然已经时隔55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姥爷依然记忆犹新。
  1958年,平原农场在全省统一部署下成立,地址位于平原城东的大五里村。农场需要每个联村高级农业社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大冯公社就推选了姥爷去农场工作。省里为农场统一配备了两台进口拖拉机,然而当时很少有人懂驾驶技术,农场就从七八十个工作人员中选出了6名优秀人才成立了机务队,专门学习驾驶拖拉机。姥爷因为曾经在大队开过蒸汽锅驼机,有驾驶经验而有幸被选入了机务队,为了庆祝机务队的成立,全体机组人员与崭新的拖拉机照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从此姥爷就与拖拉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照片上的拖拉机一辆是从匈牙利进口的确贝WPDT413拖拉机,另一辆则是从波兰进口的乌尔苏斯5244拖拉机,全省统一配备,非常珍贵。20岁的姥爷对崭新、庞大的拖拉机很新鲜,为能开上拖拉机而感到自豪,他每天开着拖拉机耕地、犁地,经过将近两年的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熟练技艺。
  1960年1月,当时的县委书记在三唐乡开辟了一片稻田,从平原农场调配包括姥爷在内的3名驾驶员前来帮忙。同年三月,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平原拖拉机站,因为缺少驾驶人员,姥爷就被留在了平原拖拉机站。
  当时拖拉机站的工作非常艰苦,6台拖拉机,几个驾驶员连轴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又脏又累,每天在农田里打滚,人人都灰头土面的。有一句顺口溜很贴切地描述当时的驾驶员:“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卖炭的,仔细一看是拖拉机站的。 ”当时正逢1960年自然灾害,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拖拉机站提出了 “多耕一亩地,多救一条人命”的崇高口号,姥爷以此为信念做支撑,工作再苦再累也干得非常带劲。
  拖拉机站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也充满了乐趣。晚上耕地时小野兔经常来凑热闹,小野兔一点都怕生,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凑,围着拖拉机大灯来回转圈,活泼可爱。要是驾驶员们作势捉它,小野兔立马撒丫子四处逃窜,等到大家各忙各的,小野兔们又围在四周蹦蹦跳跳,小野兔的到来给驾驶员们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
  1960年到1964年,顺应形势的发展,拖拉机站逐渐发展起来,拖拉机站每年都采购新的机器,雇佣更多的工人,姥爷他们几个经验丰富的拖拉机手成了紧俏的 “砖头”——哪里需要哪里搬。那时候,姥爷一共手把手教授11名驾驶员如何使用拖拉机。到了1964年,拖拉机站逐渐完善起来,从之前的70人发展到200人,拖拉机也从6台发展几十台,每台拖拉机配备了6个工作人员,每天三班作业,拖拉机站逐渐走向正轨。谈起这段为人师表的经历,姥爷感到非常骄傲。
  现在和姥爷聊天,他还经常忆起往昔岁月。他常说,人活着,金钱权势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人生的路,不在乎走得有多长,重要的是活得有多宽;做事情就如同开拖拉机一样,要勤学苦练,脚踏实地才能驾轻就熟……
□李静冯秀陈守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听姥爷讲那拖拉机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老照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