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印度需超越“中国迷思”



  近日,曾被印度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水威胁”论又甚嚣尘上。针对中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及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新建三座水电站,印度社会表示了对跨境水资源利用的担忧。 《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德干先驱报》《印度教徒报》等主流媒体均以不同篇幅进行了报道,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尖锐立场”。
  其实,在印度社会这种“愤怒”和“指责”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中国迷思”在作祟。即一方面印度总喜欢处处与中国比,也就是常说的“中国参照系”;另一方面,印度又渴望得到外界,特别是中国的正视与认同。这种矛盾心态随着印度国力的提升,在其与中国打交道时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中国的邻国,印度是特殊而重要的。在中国外交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布局中,印度占据了三种特性,而且即使在“多边”这第四个维度中,中印在G20、BRICS等机制中的合作也非常顺畅。
  印度是一个敏感的国家,这可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关。印度独立后,任何有损于印度国家利益或有可能给印度造成巨大压力的行为,都在印度精英的集体记忆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既包括1947年的印巴分治、1962年的中印战争,也包括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美国向孟加拉湾派遣航母,以及2008年孟买的连环恐怖袭击。
  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最强的国家,印度更是骄傲的。这不仅因为其沿袭了尼赫鲁时代“有声有色大国梦”的遗产,也因为其长期适时适度地保持着“战略自主”。即使在美国在亚洲实行再平衡,积极拓展战略伙伴的背景下,印度主流智库仍在2012年初发布了 “不结盟2.0”,强调印度不是美国的“小跟班”。印度总理辛格在2012年4月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时也表示,印度无意也不会参与任何遏制中国的战略。
  在印度的历史长河中,曾长期与中国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在中国和印度刚刚独立的时期,印度的综合实力是超过中国的。从刚建国的基础来说,印度各方面的条件也大大优于中国。在当时的条件下,印度没有“处处与中国相比”的想法,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街头也曾响起过“HindiChiniBhaiBahai/印度中国人民是兄弟”的歌声。
  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印度则一直等到1991年才开启改革的步伐。自上世纪90年代初始,中国的GDP开始超过印度。此后,两国经济均高速发展,出现了中印两国在亚洲共同崛起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发展中的“中国参照系”开始一点点做实。
  这可见于,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发展了核武器;2002年,部分受中国与东盟建立10+1机制的刺激,印度首次参加了印度与东盟峰会;2005年,为防止被排挤出中亚,印度将南盟观察员国资格与上海合作组织相挂钩,获得了上合观察员国地位。
  同样,印度社会,尤其是印度媒体,包括知识界的一批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和中国比一比。比如说,印度发射卫星了,就要评论这个卫星赶上中国什么水平了;甚至印度还将孟买与上海进行比较,看看究竟哪个城市更发达;而在国际舞台上,很多印度学者也热衷于评论“北京共识”和“孟买共识”孰优孰劣。
  印度之所以选择和中国比,首先,中印两国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均需解决国家工业化问题和庞大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其次,对印度来说,它和美国比、和欧洲比没有意义,和东南亚的小国比也没有意义,因为经济规模和国家规模差别太大,唯一可比的就是中国,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又走在印度前面,这就自然不自然地在各方面都有一种“中国迷思”。
  这种“中国迷思”使印度在面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过程中,心态异常复杂——从“背信弃义”的朋友、恶性竞争的对手,到不得不交的伙伴——印度对华认知可谓“五味杂陈”。“中国迷思”也在潜意识里推动了印度积极与中国周边某些国家发展关系。例如印度不断深化与日本和越南的关系,尤其是在安全领域。
  “中国迷思”还继续恶化了中印之间的“信任赤字”。在战略层面,印度将中国在西南省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中印边境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等行为,解读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边境作战支持能力,是中国谋取争端解决优势的手段;将中国在南亚国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解读为针对印度的战略谋划,认为中国参与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以及缅甸的实兑等港口的建设,是中国对印度实施的“珍珠链战略”。
  可喜的是,中印两国领导人都对中印关系发展的轨迹有其客观、清醒的认识。印度总理辛格在多场合多次表示,“不相信中国准备进攻印度”,并“担保中国没有从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截流通往印度的河水”;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也表示中印“两国有效管控了分歧和争端”。相信只有超越印度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迷思”,积极夯实双边关系的发展基础,才能逐步弥补双方的 “信任赤字”,共同探索出中印“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型相处之道。 据《瞭望》新闻周刊□杨晓萍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印度需超越“中国迷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看天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