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500万亩林地打造德州“绿肺”
——我市推进生态美市战略系列报道(二)

绿树成荫的长河公园。



  吸进32.6万吨二氧化碳,产出24万吨新鲜氧气。这是我市489万亩林地每个昼夜进行的一次“深呼吸”。它可以消化16万辆小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满足3.2亿人口一天的氧气需求。
  这个数字比10年前足足翻了两番。 10年前,我市林地面积仅有129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十分之一。如今,历经10年造林,我市林地面积已经增加至4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了31.5%。
  数字的递增,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今非昔比。过去,由于盐碱肆虐,树木稀少,我市一年四季基调灰暗,春天风沙扬,夏天水汪汪,秋天白茫茫,冬天寒风狂;现在,高空俯瞰德州,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满眼的盎然绿意。无论是河边路旁,还是房前屋后,处处皆树,遍地皆草。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已经成为我市树木繁茂的生动写照。
  这个变化显然不是休止符。现如今,我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进行曲已然奏响,到2015年,我市将新增树木3722万株,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3%,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12.7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33%,绿地率达38.01%。

连呼吸都是绿色的

  在气候并不湿润的北方城市之中,能够看到杨柳依依、遍地皆绿的景致绝非易事。然而,在德州中心城区57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却不难发现树木葱郁的园林公园。来到德州的外地人,在畅游了长河公园、植物园、锦绣川等风景区后,无不为这里优美的景致所惊叹。来自河北景县的游客刘凯在市区游玩一圈之后,大呼不可思议:“没想到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还能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风景区。 ”
  眼下,本地市民也从散布于中心城区大大小小的十几处公园,轻轻松松地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生活其中,开窗即可迎绿,出门即可赏景,幸福感与日俱增。
  家住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申新村社区的王成阳,每天清早都会邀上老友到长河公园散步观景。 “在城市内部享受田园般的生活,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在这里连呼吸都是绿色的。 ”王成阳说。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成阳见证了德州改变城市生态的全部历程。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10余年间,德州围绕着“绿”做足了文章,从除污染到种花木再到建景点,一步步最终建成了当下绿树围城的生态之洲。
  不仅仅是在中心城区,当前一大批省级、市级森林公园正在我市多地开花,万亩观光桃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红坛寺森林公园、金丝小枣森林公园、鲁北森林公园等已经构成德州旅游的一大标签,每年100多万人次的游客来到这里呼吸绿色。
  将森林搬入德州,可以极大地改善全市的小气候。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杨茂婷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细数着其中的好处:“如果城市居民人均拥有10平方米树木,就能自动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空气新鲜;十里绿荫长廊,可抵挡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闷热,增加空气湿度;树木是天然吸毒吸尘器,树叶能吸收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体,还能吸附尘埃、油烟等,并能阻挡工作粉尘向空气扩散。 ”
  令人可喜的是,这些良好的生态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来自市气象部门的一组数据表明,与10年前相比,全市出现的扬沙、沙尘天气减少了近90%,良好天数每年都保持以5%的速度上升,降雨量也显著增加。

林地里注入产业活水

  在489万亩林地中,经济林木占据了一大半。以产业带动森林生态建设,如同向林地里注入了滋养活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一片林地,就是我们的一个 ‘绿色存折’。 ”对于经济可观的林木生产,齐河县农民这样形象地比喻。事实上,林地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正转化为齐河森林生态建设的巨大驱动力。截至目前,齐河县森林覆盖率已经由2003年的17%提高到41.7%,齐河县农民每年从中获取的产值达亿元。
  在乐陵,已有近80万人次在这里领略到了50万亩枣林的魅力。仅今年前8个月,乐陵文化旅游景点就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 9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存葆在游历了万亩枣林之后,赞叹地说:“在人们崇尚绿色的当今,乐陵枣林无疑是华北平原上一个蔚为大观的存在。 ”这里空气清新、枣香弥漫,俨然形成了一个超级的天然氧吧。漫步于千年原生态枣树森林公园,60岁的衡水游客李先生大发感慨:“我去过不少生态旅游景点,乐陵的生态枣林游让我耳目一新。这里有吃的、有玩的,空气也特别新鲜,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游。 ”
  在临邑,林下农业的兴起,正让恒源街道变得郁郁葱葱。54岁的临邑县恒源街道大孙村村民孙经仁搞了10年的林下鸭鱼混养产业,如今他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原先我们全家人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每天靠馒头就着萝卜干填饱肚子,养鸭后,不仅供养孩子们顺利读完研究生,我还在城里买了房。 ”谈到这里,孙经仁一脸的满足。这是一笔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账:种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好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鸭的生长,而一只鸭的粪,可养6条鱼。农民在林下养鸭,塘里放鸭,用鸭粪肥水,水中养鱼。养鱼后每亩水塘能增收1万元以上。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曾对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作出如下批示:“德州市依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解放了生产力,种树种出了绿色、种出了效益,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快速形成。 ”目前,我市林下经济已发展到67万亩,实现经济收入8亿多元。

让城市融入森林

  历经十年树木,德州走到了生态绿化的新起点。今年4月,我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拉开帷幕,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绿洲正在徐徐打开画轴。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种植乔木202万株,灌木397万株,新增、改造绿地面积764公顷。
  这是一个高起点的谋划:不单纯着眼于绿化,而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达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域林湿化、农田林网化、市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的效果。
  绿化结构不再遍地“杨家将”。通过落叶与常绿、速生与慢生、喜光与耐阴、乔灌花草藤等多树种搭配种植,我市将逐渐形成群落的多样化和物种的多元化;
  绿化层次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着力发展城市片林、环城林带,将增强全市绿化的层次感,使之与运河、岔河、减河以及各景区公园、建筑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
  绿化效果不再“抬眼只见绿”。通过推进绿化向彩化、香化、美化等方向发展,既张扬树种的个性之美,又实现绿化的和谐之韵,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建成后,从新城到老城,39条主干道将分别呈现紫薇一条路、海棠一条路、紫叶李一条路等不同景观;41处街头游园将分别落成和谐园、幸福苑、康馨苑等独特景致;三河六岸之外,将被点缀上数不清的城市花园。最终全市将搭建起“绿廊纵横,林网密布”的道路绿化新格局,打造出功能完善的“城市绿肺”和生活的“天然氧吧”。
  □本报记者 任立松 见习记者 高红岩 本报通讯员 商涛 李宁 贾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500万亩林地打造德州“绿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看天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