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样本是怎样建成的
——对我市三家养老机构的调查
作者:张晓航刘平本报

武城爱心老年公寓定期举行才艺大奖赛,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老人节将至,养老成为多方热议的话题。近日,关于养老院 “嫌贫爱富”、 “被特权”等负面报道在社会各界掀起波澜。然而,记者对我市三家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养老院并不应该成为 “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特点与优势,建成老人们安享晚年的乐园。

翟时庄老年公寓:村办企业是集体养老的经济后盾

  10月10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翟时庄老年公寓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晒太阳、打牌、聊天,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我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居家养老成为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然而,在翟时庄,集体养老却受到老人们的欢迎, “吃在公寓、住在公寓、玩在公寓”成了翟时庄老人的 “时髦”事儿。在翟时庄,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一半多都住进了老年公寓。
  “快到家里来坐。”看到记者来访, 72岁的翟连山老人连忙把记者请进了他的 “家”。翟连山口中的 “家”,就是翟时庄老年公寓102号房间。记者看到,房间里干净整洁,有两张床铺,液晶电视、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
  翟时庄党支部为了让老人们安享晚年,于2009年建成了这座老年公寓。公寓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二层砖混结构,占地2594平方米,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有房间55间,可同时容纳110名老人入住。公寓内设有845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一个,餐厅、医务室、公共浴房、洗衣房、图书阅览室、书法室、活动室、放映室、棋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近两年,公寓相继修建了养鱼池、观赏性长廊,使老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公寓的医务室里,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 “账户”,每位老人的 “账户”里都存了1000块钱,吃药、打针都不用花钱,直接去“账户”里支取。 “日常用的牙膏、牙刷、毛巾、洗衣粉,都不用自己掏钱,每年还发一套衣服。”翟连山老人说,孩子们给他的钱一分都花不着,都存了起来。老年公寓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特意聘请了9名专业护理人员,护理员个个持证上岗,对老人进行专业护理,给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除此之外,公寓还定期对护理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 2010年,老年公寓获得 “全国模范敬老院”的称号。
  集体养老,把村里的老人集中供养起来,既可以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使老人们安享晚年,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老模式。但是,对于集体养老来讲,资金问题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翟时庄党支部书记翟永良告诉记者,每年老年公寓的开支要50多万元。如此大的开支背后,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
  翟永良告诉记者,老年公寓的建设与村集体办的企业是分不开的。翟时庄村集体拥有两个碳素厂和一个砖厂。永兴碳素厂是翟时庄的支柱企业, 1988年建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民营明星企业、纳税大户,每年纳税几千万元。正是有村办企业做后盾,老年公寓才得以正常运行。
  “老有所养是大势所趋,村办企业在解决了人员安置问题后,老年人的养老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翟永良说,从2007年开始,村委会先后到烟台南山、河北鹿泉曲寨村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翟时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于2009年建成了现在的老年公寓。
  翟时庄老年公寓总投资400多万元,全部由村集体出资建造。翟永良介绍说,老年公寓投入使用以后,辖区内的企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实华化工、欧莱恩永兴碳素厂等企业每年都会捐助5万元,形成了 “社企一体”的格局。
  “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我们村条件富裕,更要给老人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翟永良告诉记者。

边临镇敬老院:公办养老院的幸福探索

  还未走近,远远地就听见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响,陵县边临镇敬老院里,七八个老人正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见到有客人来,几位老人敲打得更起劲了,红润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边临镇敬老院坐落在一个大院子里,院内花圃里绿树红花枝繁叶茂,水池里金鱼水草相映成趣,另有圈养的猪、乌鸡、鸟类等禽畜洋溢着一派生机,俨然一副公园的场景。
  更让记者感到诧异的是,与一般敬老院里常见的几个老人三五成群晒太阳不同,边镇敬老院里的老人都显得忙忙碌碌,他们有的侍弄花圃、有的饲养家禽家畜、有的扎农村丧葬用的纸牛纸马……
  正在侍弄花圃的张文良老人今年76岁,他已经在边临镇敬老院住了9年,虽然老人的听力已经不如从前,可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还有一手种花的好本事, “我是管种花的,全院的花圃都归我管哩!”老人边说边指着花圃里的花给记者看。 “我们院可不光会种花”,旁边68岁的王友伍老人接过话茬, “我们还养猪、养鸡、种菜,你瞧瞧我们圈里的猪到年就能出栏了,我们能干的可多着呢!”
  在边临镇敬老院,这些活儿可不白干,院长于炳海会对老人们的劳动 “记工分”,种花、喂猪有工分,身体不好的老人喂一次鸟也有工分,于炳海桌子上厚厚的几本 “工分簿”详细地记录了老人们每一次的劳动所得。年底根据工分,老人可以领取工资,这些70多岁的老人靠自己的劳动每人每年平均能拿到千余元工资!不仅如此,边临镇敬老院每年底要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一好至五好院民,还要评选特殊奖院民,获奖院民能获得大红证书和奖金,这极大提高了这些老人的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种花喂猪其实还只是边临镇敬老院以副养院的 “初级形态”,从1987年至今,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急流勇退的院长于炳海带领着几名工作人员和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院民,开拓了多个开源渠道,这或许为普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的乡镇公办敬老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以副养院样本。
  “通过我们工作人员和院民共同积攒,我们院现在拥有一部中型面包车、两部火化车、两个水晶棺对外出租,每年租金都得有万把块钱,一个由我们自己经营的丧葬用品门市部一年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养猪、养鸡、养鱼、养鸟、养花加起来一年也能收入个七八千元,我们敬老院还就近租了一亩地,一年算下来吃菜也花不了多少钱。这些零零碎碎的钱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能帮院里不少忙呢。”于炳海院长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边临镇敬老院创造的多样的开源途径,不仅补贴了敬老院的经费,更重要的是,他让老年人体会到了自己的能力,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老人最不愿意看到自己 ‘不中用’了,所以这些老年人在工作时干劲儿十足,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工资,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这不仅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 ‘精神’帐,这是乡镇公办敬老院对于幸福的探索。”从事老龄工作20余年并曾在边临镇驻村的德州市老龄办宣教科科长李国平这样评价边临镇敬老院的以副养院工作。

武城爱心老年公寓:温情服务是民办敬老院的生存之本

  10月10日,当记者赶到武城县爱心老年公寓的时候,正在院里晒太阳的石光三老人告诉记者: “俺妮去街上买过节的礼物去了。”老人口中的 “妮”就是武城县爱心老年公寓的院长滕振双,在等待的半小时里,老人们交口称赞、纷纷向记者说起 “妮”的好。
  滕振双自2005年开办了爱心老年公寓,是武城县首家集代养、康复训练于一体的民办老年公寓,占地15亩,拥有房间55间,护工10人,现已有来自周边县市及河北省的80名老人入住。
  在7年的办院过程中,从开始只有一位老人到现在的规模,滕振双带领她的团队走出一条独特的民办敬老院之路。 “到了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职务,只有亲情。”滕振双告诉记者,来到这里的老人往往充满孤独、失落,我们通过心理慰藉、家庭式关怀,给老人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自己的身份转变为子女的身份。为此,滕振双和普通护工一样,亲自护理老人,激发了每一个护工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57岁的韩冬菊因突发脑溢血开颅手术导致植物人,入住的时候已经有一周多不能排便了,肚子胀得很大,如此下去会因肠梗阻危及生命,刚刚做完背部囊肿手术的滕振双穿上隔离服,戴上手套,亲自对老人进行人工助便,在场的老人和护工都流下了眼泪,而她的手术创口却因撑开不能缝合留下了一条伤疤。正是她带领着护工进行的这种亲情护理、家庭关怀才有了“妮”的爱称。
  老有所养,如何养得好,爱心老年公寓费了不少脑筋。为让老人吃得舒心,公寓特聘国家二级厨师来此调剂老人生活,每一顿饭都严格按照营养标准精心准备,膳食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有序。为及时发现病情,第一时间接受良好的治疗,公寓聘请的陪护人员全部经过了强化培训,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及症状都有了系统的认识,定时量体温、量血压,每天4次查房,对老人进行全方位护理,做到了每天刮胡子、热水烫脚、足底按摩。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老年公寓专门购置了康复训练设备,每天对老人实行康复训练。此外,陪护人员还接受了心理学知识的特殊培训,定期对老人进行心理慰藉。随着入住老人的增多,老年公寓自去年开始举办爱心才艺大奖赛,吸引了夏津、故城等地的老人前来比赛,现年76岁的王金耀老人还创作了 《爱心公寓赞》表达自己在公寓生活的愉悦经历。
  临终关怀是爱心老年公寓的一大服务特色。河北省刘古庄的李书贵老人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病情发作的时候,又哭又骂,身体每况愈下,滕振双便经常唱着儿歌哄老人入睡,被老人当做年轻时候的嫂子,今年3月份,老人安详而终。在精心的照料下,很多老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77岁的尹天禄老人, 2006年开始就患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医院已经放弃了治疗,家人委托滕振双进行临终关怀,滕振双陪在老人身边,一边聊天一边进行按摩、针灸,经过几天的时间,老人的开始有了食欲、有了笑容,至今已经7年了,老人依然健在。目前,爱心老年公寓已对近100名老年进行了临终关怀,送走老人50余名。
  “我们的设施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温情服务才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这也是爱心公寓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源动力。”滕振双用这句话总结她建设爱心老年公寓的七年之路。
□本报记者 张晓航 刘平 本报通讯员 傅龙 谷博 砚才 吴华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样本是怎样建成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