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正在消失的古城墙
作者:曹清郭庆萍本报

村民宋爱国向记者介绍老城墙。郭庆萍 摄



  近日,百度德州贴吧上一篇“德州最后的城墙滑坡危在旦夕,谁能拯救它? ”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发帖人称德州最后的古城墙,遭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逐渐消失——
  9月18日,记者根据帖子上的地址来到小锅市社区,当询问当地居民古城墙的具体地址时,开副食店的孙阿姨很是警惕:“你们问这个做什么? ”在得知我们的身份后,孙阿姨松了一口气,解释道:“因为古城墙残留的大部分都是夯土,很多人建房子为了省钱就从那挖土,现在只剩下一个土堆了。 ”说到这里,孙阿姨有些伤心,“我从小在这里住,看着古城墙越变越小,很担心有一天它会消失。 ”

往昔的繁盛不复存在

  根据孙阿姨的指路,走过一条破旧的土路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帖子上的那座古城墙——城墙的北面是已经废弃的晶峰玻璃厂,东面紧挨着一排民房,西面是村民自建的一个祠堂。从外表看,就像是一个在“夹缝”中隆起的大土堆,根本没有人会把它和宏伟的城墙联系到一起。
  历史悠久的城墙,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离古城墙最近的一户人家。巧合的是,贴吧上的那篇帖子,正是这家的主人宋爱国发出的。
  “今年的雨水特别大,把城墙都冲垮了。 ”说着,宋爱国给我们指了指城墙的顶部,“那里被雨水生生给冲了一个大坑。 ”宋爱国说道,“除了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人,其余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个城墙。 ”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古城墙又长又高,他经常和小伙伴比赛爬高,但现在却早已不复当年的情形了。
  据宋爱国介绍,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十年修建的,现存的部分是德州城小西门附近的一段城墙。城墙为夯土筑成,原来外围都是用砖起程的,但随着自然以及人为的破坏,现仅存城墙夯土部分,残高约 8米,南北约10米,东西10米左右。“在这些泥土里经常能发现碎瓷器、碎瓦片、碎砖。”宋爱国介绍道,“一开始有人来这里挖古迹,不过都是一些碎片,渐渐地人就少了。 ”作为明清时期德州残留的唯一一座古城墙,其历史文化也吸引着众多的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 “我记得小时候有其他国家的人过来考察,前几年也有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学者前来考察。 ”宋爱国说。
  当记者问到为何要紧挨着古城墙盖房子,宋爱国解释说:“父辈觉得古城墙有上百年历史,觉得离得越近越能镇宅。 ”宋爱国说,“旁边的祠堂,也是村里的老人盖起来的。他们觉得挨着古城墙建祠堂,离我们的祖先更近了。 ”宋爱国同时表示,古城墙是历史文物,如果相关部门要保护它,他一定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 “我是在古城墙下长大的,看到它逐渐衰退,感到很心痛。 ”

曾经的繁荣胜景

  这座城墙在古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为此,记者走访了德州文化学者刘金忠,他给我们还原了明清时代古城墙的原貌。
  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张文杰、卫指挥徐福建主持修建,主要用于军事防御。改建后的德州砖城内实夯土,外砌青砖,城高3丈7尺,厚3丈。外周长10里180步,内周长9里13步,城内占地3721亩,城墙压地963亩。护城河深2丈,宽5丈。城门有5个:东门在老国税局一带;大西门叫定边门,在迎宾大街与建设街交接的丁字路口处;南门叫朝阳门,在东方红路与解放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处;北门叫拱极门,在胜利街与共青团路交叉路口略向北一带;小西门(即现在仍残留的)叫广川门,在迎宾大街以西,天衢路以北,小锅市以南的位置。因为当时的德州城形似官靴,也被称为“靴子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始,山东巡抚黄克赞命济南府同知孙森重修德州城。用时三年,耗钱三万,城高三丈。在西城之上建有一座高阁,名“振河阁”,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字,岌岌有飞动之势。另有意味的是,此时将“定边门”改名为“聚秀门”,是对德州人文蔚起的概括和寄托。
  “当时运河是非常繁盛的地区,客商、货物的来往很频繁,为了进一步扩大人力物资的流通,就修建了两个西城门。”刘金忠说,“尤其是到了清朝,它不仅见证了德州漕运的繁华,也记载了皇帝南巡、高官途经时的无限风光。”据《地方志》记载,康熙和乾隆皇帝每次南下,都要暂住德州。共留下79首诗,赞颂运河的风光。其中乾隆皇帝做的《过德州运河》一诗中,“东望州城近,埤垣倚丽谯”,这个“丽谯”指的就是西城楼,可见当时西城楼的地位。但随着生活的变迁、自然以及人为的破坏,城墙的风光逐渐不再。 “德州的古城墙现在仅存的就是这个小西门了,”刘金忠说,“如今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土堆。 ”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墙,尽管现在看起来只是个土堆,但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作为文物,保护刻不容缓。”刘金忠对记者说。历史上,这段古城墙紧靠运河码头,见证了运河自古的繁荣昌盛,具有经济、文化双重纪念意义,后人应尽可能地将其传承下去。
  然而,对于许多人表现出的对文物保护的偏颇心理,刘金忠感觉很无奈。 “许多人对文物存有敬畏心理,但他们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保护文物。像在紧临古城墙的地方,既建房子又盖祠堂,认为挨着着古老的文物就能够镇宅,是很不合适的。”长此以往,古城墙是否能在子孙手里继续传承下去,刘金忠对此表示非常担忧。
  “我觉得如果再不将这段残垣好好保护,恐怕再过300年,连这样的土堆都看不到了。”德州作为一个文明古城,又有“旅游城市”的头衔,“完全可以把这一建筑作为弘扬德州古文明的标志。”刘金忠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将老城墙残段保护起来,树立文物保护牌、禁止游人及住宅在周围乱搭乱建,“让这个源远流长的历史丰碑不会毁在我们手里。 ”□本报记者 曹清 郭庆萍 本报通讯员 方志勇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正在消失的古城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