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少汀正在为患者诊病。
耄耋之年的胥少汀退而不休,仍坚持工作。
人物简介
胥少汀,德州平原人,生于1921年,1946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陆军总医院主治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军医进修学院兼职教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1998年离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从事医疗工作70余年,擅长四肢损伤、骨盆骨折脊柱疾患及脊髓损伤的诊治。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每天上下班时间,总有一对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相互搀扶散步,画面温馨。其中一位老人名叫胥少汀,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今年虽已91岁高龄,但他退而不休,以顽强毅力拓展生命的宽度,为患者送去人类最珍贵的健康。
初秋时节,记者慕名走近这位让家乡引以为傲的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胥少汀仍像战士一样保持着冲锋的身姿,战斗在骨科领域的前沿阵地,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随着采访的深入,老人的形象逐渐在我们心目中清晰和高大起来,他穷尽心血、始终不渝追求卓越的大爱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妙手回春救治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精湛技术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他像生命的守护神——
心怀慈爱惠及万千患者
这是一张胥少汀离休10多年来的 “工作表”:每周二出门诊,周三查房,同时负责管理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带4个研究生,担任《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5家杂志的编委。在85岁那年,他还亲自做了30多台手术。
从做第一台手术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声名远扬,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胥少汀都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尽心尽力地服务患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人员们这样评价胥少汀: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永不放弃。
“他很慈祥,很和善,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回忆18年前见胥少汀的第一印象时,临邑农民杨晓霞饱含深情地说。 1994年11月15日,异常寒冷的北京大雪纷纷扬扬。临邑县农民杨占军一家的心情如同当时的天气一样,阴冷而又灰暗。就在3个月前,杨占军的女儿杨晓霞因右手拇指一个小黑点被挑破,继而引发感染,导致双手红肿溃烂。 3个多月时间里,他们花光了所有积蓄,先后到济南、北京等5家医院求治,杨晓霞的病情不但没有止住,反而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右手,溃烂到了肘关节部位,右臂看起来跟烧得焦黑的木头一样,流脓发臭,触目惊心。
经一个远房亲戚介绍,杨占军七拼八凑了2000元钱,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博学多才的胥少汀检查杨晓霞的病情时,也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怪病”惊呆了!他建议住院观察治疗。但是,杨占军带的钱远远不够交住院费。有人提醒胥少汀:“这种没把握的病人最好别收,否则会砸了你的‘牌子’。 ”“救命要紧,先收下再说。 ”胥少汀没有半点犹豫。
杨晓霞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北京医疗界的高度关注,军地专家98人次对其进行了5次大会诊。迫于病情危急,杨晓霞右手肘关节以下肢体被截除。为了遏止左手手指继续溃烂,不少人提出,将左手也截掉,这样做既可避免感染扩散,又有利于创面一次性愈合。
“她是一个小姑娘,今后还要学习,还要当妈妈,还要操持家务,如果两只手都没有了,她该怎么生活?我们能够多保留一个指关节就保留一个指关节吧,这对她一生都有好处。 ”最后发言的胥少汀娓娓道出自己的想法,现场一片寂静。最终,胥少汀的提议被采纳。
“外科医生不能当手术匠,对待病人要有人文精神,哪怕在治疗过程中担一些风险,但只要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是值得的。 ”这是胥少汀一以贯之的理念。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杨晓霞很快康复出院了,并回到了久别的课堂。由于保留了左手三个指头,右手安上假肢的杨晓霞学会了用左手写板书、做笔记、骑自行车。2001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如今,在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工作的杨晓霞生活幸福。她对记者说:“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胥爷爷健康长寿,这是所有病人最大的财富。 ”
攻克一个个世界性难题,自主创新13项重大医学成果,出版专著6部,他像一个攀登者——
披荆斩棘冲刺医学高峰
“搞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临床工作,决不能掺杂私心杂念,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徒劳无益。 ”胥少汀始终坚持紧盯患者需求搞科研的“科研观”。从医60多年来,胥少汀有7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每项科研成果,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世纪50年代,骨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书籍少。他专门购买了俄文版的《解剖学》学习解剖,临床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在书本上现查证、找答案。70岁时,他还骑着车往返北京图书馆学习,戴老花镜学习英文。
医学需要不断的创新,要立足科研发展前沿,根据病人急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攀登医学科技高峰上,胥少汀向一个个世界性难题发起了挑战。
脊髓损伤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国内脊髓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还是空白。还是在参加抗美援朝时,他发现许多志愿军战士由于骨髓损伤导致瘫痪。
“一定要趟出一条新路子,让伤病员们重新站立起来。 ”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胥少汀暗暗下定决心。从此,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艰难探索。
80年代初,在医院的支持下,胥少汀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当时在北京各大医院超前的一流实验室,着手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探索脊髓损伤局部切开、局部冷疗和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方法。根据病理改变的过程,提出了伤后6小时内为治疗黄金期的精辟论断,为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探索战争对脊髓损伤的程度,他依托北京郊区的一个实验基地,从市场上买来猪做实验。 “科研课题要来源于临床,预备实验要当作正式实验来做,动物实验手术一定要当作给病人手术一样对待,实验数据一定要精确可靠,这样的课题才有临床意义。 ”胥少汀经常这样教导科里的年轻医生。整整3个多月时间,仅实验用的猪就达100多头。通过严格的实验,他全面掌握了弹速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提出了脊髓火器损伤的分类及临床处理原则。
30年不懈探索,30年终成正果。胥少汀担纲研究的“脊髓损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只有真正用在解除患者痛苦的才是好成果。胥少汀心中始终有一个理念:医学科研一定要结合临床,课题从临床中来,成果用在临床上,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患者。
一名20多岁的部队年轻干部因车祸造成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许多专家会诊后,认为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在世界医疗领域上也是个禁区,根本不可能做到。
望着小伙子无助的目光和痛苦的神情,胥少汀的心被刺痛了:放弃,虽然符合医学规定,但作为一名医生,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修复马尾神经。
显微镜下,胥少汀额头上的汗珠渗透了手术帽,手中的银针像绣花一样精细,一根、两根、三根……,患者的神经重新有了知觉,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了成功。
渐渐地,排尿功能、双腿肌肉逐渐恢复,术后10个月可以借助拐棍直立行走。在双脚踩在地上的一刹那间,这名干部泪流满面:“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双脚走出病房。 ”
之后,胥少汀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随访,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借助于这一成果,他又连续治疗了7例马尾神经断裂病人,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愈先河。
勇攀高峰不懈奋斗,让胥少汀获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担任国际脊髓学会资深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组长等国际、国内和军内学术组织主任、常委职务27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和北京市科技二等奖13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享受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了军队骨科专业的奠基人。
将购买、收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以及从医以来所获得的10万元奖金和稿费捐献给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金——
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今,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人才济济,已形成“四代同堂”的喜人局面。放眼全国、全军医院,类似的景象也不多见。这一欣欣向荣的景象与胥少汀励精图治谋发展,呕心沥血带队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不少行当,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不少“师傅”把技术藏着掖着,生怕传给“徒弟”后自己的饭碗不保。但胥少汀却自有一套“理论”:“医学技术不能保守,需要后来者居上,医学事业才能发展,我把技术一代一代往下传,就等于我的生命在延续。 ”
对于自己的学生,胥少汀总是悉心相助,倾力相授。现任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孙天胜,是胥少汀的学生。当年,孙天胜做第一台大手术时,胥少汀就站在旁边给他当助手,指导他顺利地做完了手术。胥少汀还先后送他到美国和奥地利进修学习。孙天胜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已成为国内享有知名度较高的教授。
胥少汀80岁时,还经常带着刚分配来的20岁出头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讨论病例或同台手术。有时一台手术要做七八个小时,年事已高的胥少汀做不了那么长时间,就让人搬张椅子坐着指导手术。如今胥少汀已91岁了,同样参加会诊讨论和查房,成为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胥少汀躬身为桥,直立为梯,悉心育才。汤宇是胥少汀的研究生,有一天,他在下班时向胥少汀提交了一份3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胥少汀便将修改过的论文交给汤宇。 “3万多字的论文,胥主任修改的部分达到了40%,而且修改的地方都有出处。 ”汤宇动容地说。这意味着,胥少汀几乎是一夜未眠!
为了让骨科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强手如林的骨科界占有一席之地,胥少汀始终密切关注骨科的发展走势,适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从2001年代理骨科主任至今,孙天胜先后收到胥少汀写给他的22封信,总计28000多字。内容大到科室“十二五”发展规划,小到科室资料收集、整理。既有对其工作的肯定,也有对其直言不讳的批评。其中5封信,是胥少汀在春节和生病住院完成的。前不久,胥少汀在 《致骨科全体同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改革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跟进,希望大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科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在治疗方法上高人一筹。 ”
去年,北京军区总医院专门召开“胥少汀从医70周年纪念大会”,号召全院人员向他学习。胥少汀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夜向院党委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两个想法:一是把自己所购买、收集、珍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全部捐献给医院;二是把自己从医以来所获得的10万元奖金和稿费捐献给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金。医院党委为此专门成立了 “胥少汀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滚动注入100万元,用于培养人才。
“有机会一定要回家乡看看。 ”虽然阔别家乡已久,但是胥少汀一直关注着德州的发展。“德州是中国太阳城,家家屋顶都是太阳能热水器,路上的信号灯和路灯也都是太阳能的。 ”胥少汀说,虽然10岁就离开了家乡,但是家乡的厚德精神一直影响他,激励他。
71年坚守使命,91岁情系患者。胥少汀用实际行动在广大患者心中铸就了一座巍巍丰碑!□本报记者 韩超 本报通讯员 丁顺国 罗建刚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