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20824期 >> 第07版:闲情
古人的七夕习俗
  七夕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七夕习俗在古人的笔记中屡屡可见。
  在古代,女红是女子的必修功课。女红技术的好坏,关系到女子能否觅得如意郎君,对其终身幸福极其重要。因此在七夕节时,向织女乞巧,以求女红技术大进,也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南北朝时的乞巧风俗,分为穿针乞巧和守夜祈福。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如果喜子 (蜘蛛)结网于瓜果上,就表示乞到了巧,就会万事如意。此俗当时通行南北,遍及社会上下各阶层。南朝梁简文帝还作了一首 《七夕穿针诗》: “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晋人的 《风土记》中写道: “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与穿针乞巧不同的是,守夜活动男女老幼均可参加。有意思的是,祈福者只能求一愿望,不得兼求,这也算当时的特色了。
  到了唐代,风俗有所变化,便是在七夕时乞贵子。 《四时纂要》中记载: “七日乞巧,是夕于家庭内设筵席,伺河鼓、织女二星,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光明五色者,便拜,乞贵子。”不过,乞贵子也有一定的仪式,唐代以蜡塑小人,放在水盆内,借以求子。于是时人写诗道: “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拍银盘看化生。”化生,便是求子之意。
  宋代,七夕风俗基本上沿袭前代。 《梦梁录》中写道: “其日晚哺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网丝圆正,名曰 ‘得巧’……又于数日前,以红熬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市井儿童,手持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摩睺罗,是七夕时供奉的土制之偶,为的是求子。让稚童手持荷叶,仿效其形状,也是前代求子风俗的演变。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正如古人在诗中所云,七夕时节,祈求良缘的同时,别忘了也许有情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叶轻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人的七夕习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闲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