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版《乐陵县志》记载:“千童城,秦始皇迁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筑此城以居之”。交代了千童城的由来,那么,千童城建在哪里?今人多以盐山县旧县镇为故千童城所在地,其实不然。
据考证,千童城在今乐陵境内
旧县镇,清同治版《盐山县志》载:“饶安,故县有二,一是旧县镇,一是新县镇……案饶安齐故邑,千童城,秦时筑,其有两城明矣。 ”就是说所谓的旧县镇、新县镇(今孟村县南部新县镇),其实指的是旧饶安县城和新饶安县城所在地,何况旧县镇这里的饶安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建起的,而千童城,是秦代所筑,非常明显是两座城池。
也许有人认为是秦代的千童城建在了齐国饶安城的故址上了。 《续山东考古录》记载:“汉志千童,灵帝改曰饶安……旧唐书亦称移治千童城,则千童城当别一城矣。……魏刁遵墓志称,葬于饶安城西南孝义里,其墓在旧县西少南八里高家庄南,旧县大寺佛座多魏齐时饶安人题名,旧县为旧饶安县无疑”。就是说东汉灵帝的时候,改千童县为饶安县,但是根据旧唐书记载,是将饶安县的治所迁移到了千童城,这就说明千童城、饶安城不在一地。根据后来出土的北魏文物记载,旧县镇也的确是以前的饶安县城。那么,千童城呢?
同治版《盐山县志》还载:“至乐陵县西北有千童乡,其邑志指为千童县故城。 ”明确指出千童城在乐陵的故千童乡。又《续山东考古录》记载:“《寰宇记》引十三州志云,饶安东南二十里有童乡亭,童乡亭既在饶安东南,非千童故城,而何以今里计当在旧县东南十二三里乐陵西北有千童乡!或在乐陵境内也。纪要称在沧州东北,盐山志称在其县东北,寰宇记称在无棣,一统志以为皆误,是也。 ”意思是说按照汉代的《十三州志》记载,饶安城(今旧县镇)东南二十里处(今胡家街道办驻地一带)曾有个童乡亭。童乡亭的位置,恰好位于乐陵故千童乡(明洪武十四年乐陵施行乡图之制,共设五乡,即坊大、重合、千童、鬲津、顺美——乾隆《乐陵县志》),因此,乐陵千童乡当为秦千童城所在地,至于其他志书里的说法,一统志认为都不对,这是正确的。至此可以明确,秦代千童城就位于今天的乐陵市胡家街道办事处境内。
乐陵遍地枣树,满挂红果,始皇以为仙境
有人追问,秦人为什么选择这里建起千童城?这与乐陵遍地的枣树有关。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共有三次来到山东半岛,其中有两次见到过徐福。第一次是始皇二十八年 (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琅琊,留三月”其间,徐福等方士上书,说海中(指渤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请求带领童男女前往求见。秦始皇召见了徐福,并派遣徐福带人带物下海求药。第二次是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在琅琊再次见到徐福。徐福因为在八、九年的时间里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却没有完成使命,害怕受到惩罚,就编造说海中有大鲛挡着去路。始皇信以为真,就带徐福一起乘船下海,从琅邪向北行驶,命令随从携带捕捉大鱼的工具,并亲自手持弓弩等候大鱼的出现。到了之罘一带果然见到大鱼,并射杀了一条。然后,他们沿着山东半岛北岸西行,到达渤海东岸今天的无棣一带登陆。
当来到乐陵一带,正值夏季,始皇看到遍地枣树,枣树上都挂满了玉珠般的枣子,清新馥郁的枣香沁人心脾,登高远眺,碧帐随波接天外,无限氤氲入云霞。此情此景,在戮力求仙的始皇心中,无疑又是一处仙境,况且时人一直认为,小枣是仙人食物,这里自然是海中仙人时常光顾的地方。于是,秦始皇命徐福停留下来在此求仙。徐福一边建城,一边征集神仙的终极食物童男童女。待城池建起,徐福也征集了上千名孩童并“储存”期间,此城遂名千童城了,而千童城所在的这片区域后来就成了秦朝的千童县。
始皇驾崩,徐福率“千童”东渡日本
秦始皇一行大约是在当年的六月来到乐陵,七月在今河北邢台一带去世,胡亥、李斯密不发丧,将始皇帝的尸体运回咸阳,直到九月才下葬于郦山始皇陵。当正在为求仙忙得不亦乐乎的徐福突然得知始皇去世的消息,应该是又吃惊又害怕,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他不会坐以待毙,只能是卷起铺盖经鬲津河下海走人。
那么,他们去了那里?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徐福到达“平原广泽”(据学者考证为日本九州佐贺平原)称王不再回来了。日本《富士古文书》也载:“徐福东渡558人,其中有徐福长子福永、次子徐方、三子徐山、四子福寿、长女天正女、次女春安女、三女安正女、四女次正女、孙子一丸、孙女福正女、白莲女”。
在日本佐贺县,至今有一处金立神社,神社里面供奉的主神就是徐福。日本三重县熊野市每年的3月20日要举行海难祭祀仪式,纪念徐福一行曾遭难于此。每年的1月20日,日本福冈县都要组织小学生举行“童男山熏”的仪式,组织很多童男到山脚下,点燃潮湿的树枝,烟雾会弥漫整个山谷,以此告慰徐福登陆时被海水淹死的男童。从以上记载和日本至今仍然延续着的各项祭祀活动的时间来看,徐福最终到达日本并定居下来,到达日本的时间大约是第二年的春季。有人对徐福所在的那个时期能不能建造出可以远海航行的船只提出质疑,《史记》中对当时秦国船队有这样的记述:“一艘船能载五十人和可以吃三个月的粮食,一天能走三百余里”这样来看,徐福到达日本并非难事。韩国济州岛正房瀑布崖壁上刻有难以辨认的字迹,据说是徐福留下的“徐市过此”。这不但可以证明徐福可以漂洋过海,而且表达了徐福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惧怕追兵到来暴露行踪的顾虑和到达仙山求得神药再回朝复命的期冀。
清宣统《乐陵乡土志》记载:“耆旧录,乐邑古为千童县,则乐邑实东瀛三岛之祖国也”。不仅认为乐陵为故千童县地,而且指出徐福所带走的童男童女多由当地征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钣野气峰教授早就提出,在今天的日本,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人就肯定是徐福的后裔,估计至少占到日本人的三分之一。日本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也曾经说过“徐福是我们日本的国父”。这说明乡土志认为乐陵是今部分日本人的“祖国”或者说祖籍地是有道理的。
乐陵至今仍保留了许多与徐福有关的风俗
从某种程度来说,风俗就是活着的历史,就像日本保留了很多与徐福有关的风俗一样,乐陵至今也留有据说与徐福求药有关的风俗。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枣农们就会到枣林里把土块放置在枣树的枝杈上,叫做“压枝”,“枝”取“子”的谐音,压枝即“压子”,就是祈求神灵保佑远行的孩子长命百岁。每年的农历八月,枣农们在枣树下焚香跪拜、祷告天地,期盼孩子像枣树一样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与风俗相比,地名的说服力显然也不逊色。今天乐陵市内有两个村名据传由徐福求仙所起。今城区正北有一药王庙村,村名是由徐福修庙供奉药仙而来。另一村则是位于今漳卫新河南岸的杨铁匠村,顾名思义这个村的人们以善于打造铁器而远近闻名,传为当年徐福设置在鬲津河岸冶铁造船的作坊,后成村落。通过这些习俗和传说,我们好像进入时间隧道,当年徐福逼征乡童、孩子们在徐行的船头挣拽哭喊、爹娘们泪洒鬲津盼儿早归的一幕幕场景,伴随着乐陵人两千多年的隐隐心痛,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房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