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每年向外输送技能人才两千名——
汇聚资源 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

职教院校学生参加汽修比赛


生动的烹饪专业课堂


全国技术能手杨玉桐实操展示


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揭牌


山东四方技师学院全景


  记者刘潇通讯员石红红
  虽是一区之域,却有8所职业院校,在校师生约1.5万人,2020年以来,每年向社会输送约2000名技能人才。今年招录的新生约3000余人,增长12.8%,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天衢新区职业教育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
  如今,走进新区一个个职教校园,一堂堂接地气、上手快、需求旺的实践课让学习更像职场,让实训成为学习常态。在这里,课程与主导产业接轨,实用正成为一种价值,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在不同赛道上,逐梦闪闪发光的出彩人生。

  把握战略主动
  以赛促教 做活特色教育
  日常服务企业,培养技术骨干;业余指导学生,探索绿色建筑奥秘……最近,刚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杨玉桐,忙得脚不沾地。
  杨玉桐今年33岁,就职于山东德实建筑有限公司。多年来,借助去全国各地参赛,已成长为专业的“行家里手”,“我擅长的是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赛场上,我向同行们学习到了全国顶尖技术,并带回来培训给公司的技术员。业余时间,还会去职业院校开展培训讲座,把先进的实操项目和大赛精神代代传承。”杨玉桐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近百场,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次正因在国赛上崭露头角,才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收入囊中”。
  重视技能竞赛,通过大量的技能竞赛来促学促教,是天衢新区职业教育的一项“常规篇章”。
  在山东四方技师学院,大赛是学院发展的抓手和见证。学院通过高频办赛、外出参赛,以赛促教、强师赋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烹饪专业是学院老牌特色专业,作为骨干教师之一的张明明,原本为本校学生,因多次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奖,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专业能力强、竞赛经验足、指导水平高。近日,他所带领的学生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西餐项目中获重要奖项。张明明说:“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是大赛;给予我自信的,是大赛;成就我梦想的,也是大赛。”
  张明明是大赛受益者之一,在这里,还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脱颖而出,走出校门,迈上了省赛和国赛的舞台。“以赛促学促教是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校组成了30余支专业的教练团队,技能比武的热潮此起彼伏,校园技能明星接连涌现,引领着全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提升。”山东四方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李霞说,通过比赛,不仅能活跃校园氛围,也选拔出不少“好苗子”,作为省赛和国赛储备竞赛选手进行针对性培养。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贯通,成为职业院校抢抓机遇的重要举措。“对于主要职能部门,这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而非一时之功、一时之力。除了政策精准扶持、困难及时帮包,我们还通过高频次组织技工院校师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对标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促进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区社会事务管理部部长王玉国说。
  今年以来,全区职业院校师生在世界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2个参赛项目、26名参赛选手在山东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世赛选拔项目优胜奖13项、国赛精选优胜奖项目4项。在今年的“奥迪专业双杯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9级学生赵帅胜、沈兵凭借出色表现,获全国技术和服务总决赛冠军和季军;7月,赵帅胜代表奥迪中国市场赴德国慕尼黑参加世界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全区技工教育进军世界级赛事实现零的突破。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服务地方经济
  在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汽车实训车间里,一位年轻教师在一群学生的簇拥下,仔细讲解汽车保养、维修专业知识,还时不时来一段实操演示。
  这位教师名叫孙波,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指导教师、山东省齐鲁名师、德州市首席技师。“维修里的拧螺丝都不能小看,要通过仪器校验数值,尽可能接近零误差,要不断找感觉。”他所带的班是奥迪校企合作项目班,作为核心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已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冠军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校企合作班基本以订单班学生为主。在18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使用模拟场景等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对服务企业负责,保证带出的学生能干、好用,符合当下市场需求。”孙波说。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像德州交专一样,从学生入学就按企业用人标准培养的学校并不罕见。以该校为例,多年来,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为社会培养了15万名技能人才。“我们投资25亿元、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正在分5个标段加紧施工,眼下已部分投入使用。我们将学校发展与新区发展融为一体,所设专业完全符合主导产业方向,设有高端装备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24个专业,目前在校生1.1万多人。”该校校长魏荣庆说。
  在产教融合方面,天衢新区的步伐一直不断加深、加实——例如,重视搭建校企交流大平台,每年高频次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为全区职业学校以及重点企业交流提供了平台。此外,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新型学徒200余人;引领技工院校在十强产业等领域,紧跟企业需求,灵活调整、新设专业100余个;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产教融合新模式。
  技术实操,映照沉稳的身影——北京华讯诺成公司机电一体化车间里,“00后”技工张若良正操作大型数控设备。15岁时,他抱着“学一门过硬技术”的愿望来到弘德技工学校;16岁时,他直接在学校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拿到第一笔奖金;19岁时,毕业第一年,他就能拿到月薪过万的工资。
  “以前学生毕业后到厂实习,常常分不清工种,还面临被退回的风险。现在企业设在校园里,学生入校第二年就能独立完成生产作业,没正式参加工作就能领到工资和补贴。”弘德技工学校副校长李书刚说。
  这得益于该校把产教融合作为办学主要方向和优先发展途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冠名班、引企入校、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将北京华讯诺成、鸿联九五、北京百思特等20余家知名企业引进学校设立“校中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专业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入校便驶入事业发展“快车道”。
  产教融合让校企互促,形成教育合力,带活经济发展。目前,全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需要,结合新区主导产业和时代需求,8所技工学校共开设特色专业100余个。“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做好服务,并将职教专业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王玉国说。

  创新培养机制
  四链融合
筑起人才“蓄水池”
  “钣金操作中的薄板折弯技术,传统方法是在台虎钳上完成,用时近30分钟,折弯尺寸不能保证,还费时费力,如何做到借助现有物料改变一下呢?”
  “大家看到我身边的角铁、钢板、圆管、合页、垫片这些现有材料了吗,如果我们结合杠杆原理,经焊接、打磨、组装固定,就可以制作一个薄板手动折弯机。借助这个小工具,每次折弯一对板料只需3分钟,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
  姚建朋是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的技术骨干,也是山东四方技师学院的企业导师,在实践课堂中,他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场景教学现场解答、分享知识点,“工作实践中需要什么,我们就讲解什么”。
  今年7月,山东四方技师学院与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像姚建朋这样的16名技术骨干成为学院的企业导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由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教师讲技能,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将企业内部培训资料转化为教学参考资料,确保学校教的就是工作用的。”山东四方技师学院就业处处长李悦说。
  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受益。燕明轩最近刚走上实习岗位,他工作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涂装车间,他说:“目前,我主要负责漆面的检查修饰,在学校学习的抛光、钣金技术都得到了应用,通过实习锻炼了观察和专注能力,技术也更娴熟。”
  不单是山东四方技师学院,目前,新区职业院校依托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与当地企业达成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在少数。此前,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成立,并建成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实训基地1家、京津冀鲁汽车职教联盟1家。
  该联盟由北京市通州区和天津市宝坻区、武清区、滨海新区,以及河北雄安新区、廊坊市、唐山市7家人社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以推动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成立后,实现了联盟内培训平台、就业信息、技能水平评价、培训项目设置、智慧校园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联盟成立后,我们还创建了德州产教联合体,23家职业技能院校入驻。”联盟副秘书长姜润娟介绍,联合体全面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高、岗位适应性强、就业潜力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山东乃至全国产业,打造“德州模式”在京津冀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目前,借助联盟,新区已与京津冀地区100多家企业合作,为京津冀输送技能型人才8000余人,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新局面。“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联盟优势,聚各方之智,在共享技能培训资源、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办区域性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创新开辟新赛道、蓄积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深挖人才‘蓄水池’,助力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王玉国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汇聚资源 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专题】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