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立足大格局打造大品牌——
“齐·发现”构建全域科普矩阵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刘秋霞

祝阿镇展厅内高新技术展示


我县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活动


齐河科普主题公园亮相大清河


  新时代科普工作舞台更加广阔,责任也更加重大。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如何持续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齐河瞄准“提升全域科普能级”改革目标,围绕两个“融合”理念创新,立足“大科普”格局,打造“齐·发现”科普品牌,通过实施“强基工程”“场馆工程”“数字工程”三大工程,推出“科普+”服务,不断完善科普工作体系,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创新 融科技理念与实践于一体
  “以后种粮食不愁了,碰到什么难题可以去找专家,我们这可是有全国首个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在焦庙镇,农民们最近津津乐道的事儿,就是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在镇上正式挂牌了。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小院院长高旺盛介绍,齐河科技小院是全国首个以“超高产”研究为目的的科技小院,由中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人民政府和山东省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五方共建。“科技小院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高旺盛说。
  目前,科技小院已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位,教授、专家30余位入驻。当地政府和企业为科技小院安排了225亩的试验示范基地。10月24日,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小麦播种。
  “新时代需要新科普。”齐河县科协党组书记、主任段慧表示,科普工作要适应时代特征,要通过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树立大科普理念,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共同推进,努力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为此,齐河在推广“齐·发现”科普品牌中,注重融科技理念与实践于一体,从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科普工作、普及“存量知识”与传播“增量知识”这“两个融合”入手,充分衔接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我县科普事业“向上向好、更精更准”。
  一方面齐河以“红齐”驿站为阵地,设置科普角,定期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科普培训。吸引他们加入科普战队,实现由“送科普”变成“种科普”,让1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科普工作的参与者、志愿者和推动者,通过推广科普“明白纸”、科普图书等方式,随外卖、包裹等送到千家万户。
  另一方面,齐河既做好传统科普“存量”,又发掘有本地科普特色的“增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托“齐·发现”科普体系,将公众和青少年带到科学前沿,导向知识发现背后的科学思想,邀请文化科普艺人、科普专家等10余位专家开展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科普活动,并积极承办省市科普活动。
夯基 形成全天候开放式的室外科普场景
  在今年11月召开的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大会上,齐河城投黄河大桥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多媒体展馆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企业文化展厅(馆)”荣誉称号。
  齐河黄河大桥多媒体展馆自2018年运营至今接待公众500多场次。展馆采用多媒体高科技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齐河黄河大桥公司及大桥建设历程和建成后带来的战略意义,以及齐河经济、交通、区位、人文、历史、风貌特点等。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激活社会资源的科普潜能。齐河不断尝试多元主体参与模式,鼓励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科技馆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与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努力营造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让公众能接触到更优质的科普资源。为此,齐河实施了“场馆工程”,除了探索科普场馆共享机制,充实完善县消防科普馆、齐河黄河大桥展馆等科普阵地,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等各类场馆,植入、融入科普内容,还推动科普阵地城乡均衡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9处、科普专家工作室5处、社区(校园)科普馆11处,在农村建设科普画廊(宣传栏)200余处,为多元社会主体开展科普服务提供场景支撑。
  为了让科普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县科协着力加强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和户外科普设施建设,创新科普的传播形式和方法,推进科普工作的统筹发展和转型提升,实现科普工作的“全员、全域、全天候和全覆盖”。比如今年10月份亮相大清河风景区的齐河科普主题公园,公园内互动游戏模块——科普小地标深受群众喜爱,这些小地标上展示科普中国APP中群众最关心、最好奇的系列“为什么”,并设置答案二维码,市民扫码即可获取答案等。
  “家里老人有高血压,餐饮需要少盐少油,前阵子老人突然说,以后炒菜酱油也要少放,酱油里也含很多盐。”家住永祥社区的居民王雪告诉记者,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的健康饮食知识是参加社区科普活动获得的。此外,社区还设有科普专栏,定期更新科普信息,加之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内容的准确性也有保障。
  不管是社区里的科普广场,还是新建、改建的科普公园,都是县科协着力加强户外科普工作的创新成果。为了让科普元素随处可见,齐河还依托社区周边道路、绿化带、广场、水域、游园、儿童活动场地等,设计安装科普器材、科普标识、知识提醒牌等,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小屋、科普板牌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既扮靓了社区,更让居民在休闲、健身、娱乐、生活中走进科普,能够举目可见、触手可及。
延链 延伸工作领域 构建服务“星链”
  “日常生活、运动中,有时会遇到心律失常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心搏骤停,继而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实,只要学会利用公共场所配置的‘救命神器’AED,你有很大可能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10月,县科协推出的第六期《齐·发现科普小课堂》的内容:了解并学习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今天,‘科普之翼’服务群众越来越有力,但也应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段慧表示。
  为此,我县推出了“科普+旅游”“科普+三农”“科普+文艺”“科普+教育”等多种“科普+”形态,通过延伸科普“手臂”构造科普“星链”。比如“科普+教育”,齐河通过组织应急救援队、知子心家庭教育协会等单位,开展防溺水科普宣传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500余场次。健全专业人才参与不同人群科普教育机制,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依托老年大学等,广泛普及卫生健康、智能技术等知识,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应用等能力。
  大受群众欢迎的还有我县创作的科普文艺作品,县科协与县文化馆联合出品的群口快板《科普知识是法宝》、音乐说唱《科技富民新齐河》等3个作品获市级科普文艺作品优秀奖。此外,他们还创作了对口快板《唤醒梦中人》等7个反邪教科普作品,开展系列科普文艺进农村、进社区等展演活动。
  构建这些科普“星链”的关键是科普人才。我县完成“3+1”组织建设,吸纳农技站站长、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三长”45名,进入乡镇(街道)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建立一支由省市县40余名专家组成的科普讲师团,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10726人。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齐·发现”构建全域科普矩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