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现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粮王”董振远的高产经
作者:张壮壮


  今年秋分时节,响应国家号召,我县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其中一项内容,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营造全社会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我县开展了玉米 “粮王”评选。在经过严格的预选、现场脱粒实测、签字公正后,王杲铺镇董博泉村农民董振远以亩产812.33公斤的成绩成为全县玉米 “粮王”,远超第一名90多公斤。
  如此高的亩产如何取得?我们前往董振远家,一探究竟。
  从王杲铺镇向南驱车五分钟就来到董振远家。四间平房整洁宽敞,推拉式的现代玻璃窗明亮干净,房前东西两边各堆叠着一排整齐金黄的玉米,后院一颗柿子树刚刚成熟,在秋风中果实累累,橙红可人。
  “我这玉米40多个粒,他们那个都达不到我这个”,我们一进门,“粮王”董振远随手拿起院里一颗饱满金黄的玉米,得意地说。
  今年73岁的董振远种了一辈子地,是村里的种粮老把式,家里种了20多亩地。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说起高产经验,董大爷认为最重要的,勤劳是关键。
  今年夏天,我县天气炎热干旱,六月未得到一场饱雨,雨水不足。玉米虽是较耐旱的农作物,但拔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点,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 “村上很多人家的庄稼由于浇水不及时,连正常玉米粒都结不出。”
  感觉到今年天气状况的异常,董振远一有时间就到地里观察走动,及时掌握旱情,只要发现玉米地缺水干旱就及时浇水,保证了玉米的正常生长,托住了欠收的颓势。
  “人勤地不懒”,但是多年的种粮经验,董振远深知,种粮还得靠知识和智慧。
  “今年高产,还因为咱的化肥配比合理,地犟的好”。董博泉村的土地属白沙地,跟红土地相比并没有优势。但董振远是村里的农机手,地耕的好,疏松了土壤,使死土变为活土,生土变为熟土,改善了土壤水热气状况,加强了透水和蓄水力,使自家土地相比于红土地也毫不逊色。
  董振远对肥料的使用经验也很丰富。氮是玉米吸收最多的元素,其他依次是钾磷钙镁硫,苗期玉米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小,需肥占全肥量百分之二十左右,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快,需肥占比百分之八十多,授粉后吸收量下降,这阶段需肥量百分之十三适宜。丰富的肥料配比知识和使用经验,使玉米在各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合理的营养,最终才培养出高产的 “粮王”玉米。
  在施二遍肥时,为保证肥料的营养不流失,董振远20多亩地都硬是顶着太阳,人工用小篓遍洒,使玉米充分吸收精耕细作的肥料养分。
  得了个 “粮王”的名头,让种了一辈子地的董振远备受关注,村里的乡亲们纷纷来 “取经”,董振远不藏着不掖着。
  “现在都说现代农业,种田也是越来越机械化、科学种田。我相信,在加上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的单产还会更上一层楼”。记者 张壮壮 通讯员 杨振君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现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