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推行“孝+善+爱”扶贫模式
1407名贫困老人喜领扶贫养老金
作者:杨洪涛
  □记者 杨洪涛 通讯员 朱梦婧
  今年71岁的王元合老人家住于集乡东朱村,他是全村出了名的困难户——老伴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仅靠低保和几亩耕地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下,众多贫困家庭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帮扶等方式摘掉了“贫困帽”,但像王元合这样贫困老年人占比高、自我发展能力弱的家庭,依然面临着难脱贫的现实问题。如何让这些家庭走出贫困,更需要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为此,我区开展了“关爱特困靶向救助”公益行动,将孝善关怀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为王元合这样的家庭提供救助,取得了明显成效。
“靶向救助”让贫困老人生活有保障
  据东朱村党支部书记孙朝彬介绍,王元合的老伴患精神疾病多年,没有劳动能力,就指望着王元合一人忙里忙外。家里本来就贫困,加上老伴患病,随着王元合的年纪渐长,老两口举步维艰。村里给他们办了低保,农忙时,孙朝彬就和村干部一块过去帮忙,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让老两口的家庭慢慢有了起色,驻村第一书记送来了两只“扶贫羊”,产下小崽后,可有数千元的收入。更令王元合老人高兴的是,就在上月底,他又领到一笔1620元的养老金,老人说,还从来没有一下领过这么多钱。
  这笔钱,是我区专门为像王元合这样的家庭提供的救助金。从今年5月份开始,截至7月初,全区通过“关爱特困 靶向救助”公益行动,1407名老人领到了这样的养老金,占到了符合条件人群的近八成,共计发放金额达202万余元。另外,对于无条件交赡养费的家庭,也力求扶贫全覆盖,为其每人发放基本金240元。
多方筹资共同救助贫困老人
“开展‘关爱特困 靶向救助’公益行动,就是要对全区因大病或严重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帮扶、靶向救助,通过‘孝+善+爱’救助模式,保障失能特困人员长期稳定脱贫。 ”区扶贫办主任王善海介绍。
  具体举措上,分为资金救助、改善条件、照料生活、人文关怀等方式,其中资金救助是在享受产业扶贫项目分红、特惠保及相关国家补贴补助等基础上,增加资金救助。对年满70周岁的,发放扶贫养老金,子女交纳每年1200元赡养费的,按照每人每年至少300元进行补助,有能力但不交纳赡养费的不发放扶贫养老金;子女同为贫困人口而无能力交纳赡养费的,发放基本金240元;无子女的,如有近亲属交纳每年1200元赡养费的,按照每人每年至少420元进行补助,即一年一次性可发放1620元。
  以王元合老人为例,他已年过七旬,由于无儿无女,孙朝彬和另一名村干部王树军义务承担起了1200元的赡养费,这样一来,确保老人一次性拿到了1620元的养老金。
  那么,这多出来的420元是怎么来的?据了解,在安排一定数额的区财政资金、“慈心一日捐”资金、乡镇财政资金外,我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募集资金,建立起孝善基金,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定期公开,确保专款专用,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养老扶贫事业,我区这种做法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很多百姓反映,这种救助方式既能帮助到贫困家庭,还能倡导孝老爱亲之风,在社会上引领起互帮互助的正能量。
精准扶贫引领孝善正能量
  丁庄镇小刘村的刘金台,今年已经90岁高龄,生活不能自理,属于贫困家庭。在本村五代以内无近亲属,曾经由外村亲戚供养,后来年事已高回村居住,村孝善扶贫理事会成员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职责。除扶贫养老金外,还每月发放150元的护理补助,让老人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据了解,仅丁庄镇享受这种补助的失能人员就有8名,前所未有的孝善扶贫政策,让这些贫困家庭重现生机。
  孝善基金助养老,爱心保险防返贫。据王善海介绍,不止扶贫资金救助,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区政府出资为贫困人口提供扶贫保险服务,尤其是针对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等30种常见重大疾病,在享受医保报销等基础上,还能给予2万元的理赔,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
  另外,我区还通过集中供养、聘用护理员、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失能特困人员提供精准帮扶。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822个孝善理事会,4个孝善基金会,15个乡镇(街区)263个村成立了特困人员关爱小组,“村级互助”“孝心养老”“扶贫济困”“慈善捐赠”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各方倾心倾情倾力,伸出援助之手,在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的同时,形成了全社会孝老、敬老、养老的浓厚氛围。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407名贫困老人喜领扶贫养老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