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边区医院纪事
  抗日战争时期,乐陵是冀鲁边区的军政中心,在乐陵境内建立了多处驻军医院,收治部队伤员兼为群众治病,多为流动医院。当地医院和一些私人诊所也加入到抢救伤员的行列里。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六支队卫生处后方医院,1938年秋驻西段靳家村,设病床120张,军医6名,护士30名,后转移到五官庄、大桑树、李寿家、黄夹、朱寨子、杨安镇等地。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卫生二所后方医院,1939年春驻徐三保村,设有病床80张。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卫生部后方休养一所,1939驻五官庄一带。1940年初,大部分人员随主力进入鲁西南,部分留守人员组成医疗队转移到朱寨子驻扎。
  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后方医院,1940年冬驻宁寨以南、马颊河以后又转移到西段等鬲津河沿岸一带。
  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17团医疗所,1942年至1943年驻茨头堡韩家村。
  渤海军区一分区后方医院先后驻旧县、寨子、宁寨、杨盘、滕家一带,三分区后方医院先后驻郑店、张段家、东河崖、西河崖、杨安镇一带。 1945年,三分区合并为一军分区后,医院也合并,分为卫生处医疗一、二所,驻杨盘、寨子、王寨子、杨安镇、吴北斗、西关、后彦、封桥、国坊、郑庙、王官刘、小王家等村。
  军队医院频繁地辗转流动,既是为了躲避日伪军的突袭,也是为了紧随部队,方便接收伤员。
  医院在转移过程中,大家相当辛苦。当时一所共有医生、护士、看守员、勤杂工等100多人,条件差,伤员多,医院转移如家常便饭。有时到了一个新的驻地,还没等安下脚,接到情报后又得迅速转移。
  有一次,医院驻扎在马颊河北岸小安家村,刚吃过早饭就接到了敌情警报,大家立即收拾上路。每人都背一个背包,带着自己的被褥、衣物,女的带两个手榴弹,男的带四个手榴弹。伤员们能坐车的坐车,不能坐车的就用担架抬着。走了一天,天黑时,才找到一个住处。等大家安顿好伤员后刚躺下,又接到了转移的命令。
  就这样,包括伤员在内,一直颠簸了整整一夜才到达了目的地。
  医院每到一处新的驻地,为了医疗方便,必须要做通群众的工作,将房屋的土炕、断山墙都要扒掉并清理出去,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都必须干到一切都符合医疗要求,才能休息。
  乐陵当地的医疗机构,大多为私人诊所。只有一处教会医院,是由英国基督教圣道堂于1866年在朱寨子建立、1904年扩建成占地40亩的大型医院。医院由两部分组成,分布于朱寨子村东西大街的南北两旁,是方圆100公里内最大的医院。医院建有病房、药房、医务人员住房、院落,有医务人员50多人,大都是中国人。
  1938年冬天,杜步舟、李奕、钟正斋等人多次到教会医院,向济南教会派来的院长李德仁牧师和全体医护人员做宣传动员工作,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和仁爱之义。从此,教会医院收治掩护了大量的八路军伤员,也成为冀鲁边区收治八路军伤员最多的综合医院。医院还出资在医院周围购置了3块土地,用以掩埋抗战牺牲的伤员,总数达1000多人。因此,遭到日军的忌恨,多次到医院搜查、骚扰。幸亏医院早有准备,预先采取了措施,日军始终未抓到把柄。
  1939年12月23日,日军纠集惠民、商河、乐陵、宁津、德平的日军合击朱寨子,包围教会医院,将所有伤员抬到院子,威逼李德仁牧师指认八路军伤员。李牧师宁死不屈,坚称伤员都是老百姓。日军恼怒之下,一把火将医院烧毁。
  乐陵的民间知名医生也积极主动地收治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王官刘村的王照在郑子珍村设立了私人诊所,收治八路军伤员。敌人来扫荡时,就将伤员藏在秫秸垛中,在伤员身体稍好后,交给部队医院。后来,王照和王茂林、李昊玉等许多乐陵县知名民医都参军到了部队医院。
  (摘自 《乐陵抗战那些年那些事》)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边区医院纪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